確保舌尖上安全 考驗執政能力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7.08.30
1154觀看次
字級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政府官員每次遇到食安問題,都會告訴民眾不用恐慌,因為這樣低的劑量要吃很多、吃很久,才可能會有影響,這樣的說法,對多數民眾不具說服力。政府應對不同年齡族群、不同健康狀況的消費者,做風險評估。

民眾困惑的是,既然對人體健康沒有負面影響,那麼政府又為何要勞師動眾去全面檢驗,去要求有問題產品回收、封存、下架甚至銷毀。

如果台灣食品一再出現超標,或是法令規範不允許使用的東西,而官方處理的態度是如此,就算不會立即中毒、住院或死亡,試問國外消費者會對台灣食品作何評價,也會覺得無所謂嗎?食安繼續出包下去,將影響台灣美食品牌的國際地位,降低觀光客來台旅遊意願,以及台灣農產品的出口。

隨著生產以及品質安全管控成本的增加,消費者想要吃到安心的食品,可能需要花費較多一點的價格,但是必須讓消費者感覺多花錢也值得,而不是經認證的食品也出包。

如何讓整個食品供應鏈中每個環節負起責任,以確保上市食品均符合安全標準,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蔡總統也曾公開承諾,要提供安全的飲食環境,讓民眾享有免於食安恐懼的自由。這一年多來,黑心食品依舊,加上政府相繼提出擬開放日本核食品進口、研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禁止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立場鬆動等,反而讓民眾更提心吊膽。

中國大陸黑心食品猖獗,民眾憂心食安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四十。為了洗刷黑心食品產地的汙名,從制定新的食品安全法,包括:首度將網購食品納入監管範圍、違法刑責由罰款升級到行政拘役、對食品銷售通路採取「連坐法」、實施「食品追溯制度」等,並用行動宣示政府掃除黑心商家及食品,確保民眾「舌尖上安全」的決心。食安問題同時考驗兩岸領導人及其執政團隊的執政能力,看誰能讓人民安心?

食安問題一直是台灣民眾揮之不去的陰影,政府官員與其費心思去淡化民眾對食安的恐慌,不如確實做好食安把關工作,包括:食安快速檢測科技研發,法規制度完備、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的建構等。

食安固然無法一步到位,但政府部門是否用心把關,民眾會感受的到,也會反映在民調施政滿意度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