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政府官員每次遇到食安問題,都會告訴民眾不用恐慌,因為這樣低的劑量要吃很多、吃很久,才可能會有影響,這樣的說法,對多數民眾不具說服力。政府應對不同年齡族群、不同健康狀況的消費者,做風險評估。
民眾困惑的是,既然對人體健康沒有負面影響,那麼政府又為何要勞師動眾去全面檢驗,去要求有問題產品回收、封存、下架甚至銷毀。
如果台灣食品一再出現超標,或是法令規範不允許使用的東西,而官方處理的態度是如此,就算不會立即中毒、住院或死亡,試問國外消費者會對台灣食品作何評價,也會覺得無所謂嗎?食安繼續出包下去,將影響台灣美食品牌的國際地位,降低觀光客來台旅遊意願,以及台灣農產品的出口。
隨著生產以及品質安全管控成本的增加,消費者想要吃到安心的食品,可能需要花費較多一點的價格,但是必須讓消費者感覺多花錢也值得,而不是經認證的食品也出包。
如何讓整個食品供應鏈中每個環節負起責任,以確保上市食品均符合安全標準,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蔡總統也曾公開承諾,要提供安全的飲食環境,讓民眾享有免於食安恐懼的自由。這一年多來,黑心食品依舊,加上政府相繼提出擬開放日本核食品進口、研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禁止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立場鬆動等,反而讓民眾更提心吊膽。
中國大陸黑心食品猖獗,民眾憂心食安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四十。為了洗刷黑心食品產地的汙名,從制定新的食品安全法,包括:首度將網購食品納入監管範圍、違法刑責由罰款升級到行政拘役、對食品銷售通路採取「連坐法」、實施「食品追溯制度」等,並用行動宣示政府掃除黑心商家及食品,確保民眾「舌尖上安全」的決心。食安問題同時考驗兩岸領導人及其執政團隊的執政能力,看誰能讓人民安心?
食安問題一直是台灣民眾揮之不去的陰影,政府官員與其費心思去淡化民眾對食安的恐慌,不如確實做好食安把關工作,包括:食安快速檢測科技研發,法規制度完備、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的建構等。
食安固然無法一步到位,但政府部門是否用心把關,民眾會感受的到,也會反映在民調施政滿意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