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多年來心裡不曾放下出家的念頭,尤其受戒及參加法會時,那種念頭更深,對於鐘聲也有莫名的感動,但家裡和內心有形、無形的障礙卻仍存在,這樣算不算執著呢?
福報禪師答:佛教將人生的苦分成八類: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學佛人不論是出家或在家,所要學習的就是知道苦的來源、老實面對苦的樣貌、找出去苦的方法,然後力行實踐。想出家而無法出家,雖是善法欲,但也是求不得苦。有沒有想過:原本是為了滅苦而學佛,學了佛想出家,卻反增求不得苦,這是何苦?
為什麼要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公將相所能為」?因為出家生活不像大部分人所以為的那樣,山間林中鎮日打坐冥想,渴了喝山泉,餓了吃樹果,俗事不管,只管成佛,自然會有信眾添油香做功德、見了人只要含眉斂目一聲「阿彌陀佛」就沒事了……要知道佛陀時常告誡弟子:「我也是眾中之一」,出家人既是社會一份子,又必須謹守佛門規約;既要體察信眾的問題及痛苦,還要熟知教理以幫助信眾解決人生的問題;既要提供給社會大眾最好的生活法門,又要守著清貧的出家生活;既要走入人群以弘揚佛法,又要回歸靈修生活不怕清寂……在在都是看似矛盾、卻是爬梳人生真象的修行課題,在出家之前,你要先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
套句星雲大師的話:「感動是一時,受用是一生」,感動會讓我們一時衝動,但感動過後的體會才是一生能受用的;同樣,也要想到「感動是一時,出家是一生」,確定自己很清楚出家的意義後,接著就是要勇敢去爭取了,什麼是有形、無形的障疑,你並沒有具體說明,如果真的那麼想過出家生活,卻自覺還有障礙時,不妨考慮參加每周六、日的維摩書院、為期七天的短期出家、禪七或為期四個月的勝鬘書院,都可以讓你暫時體會出家而不用出家。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歡迎讀者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或e-mail至mtn15@fgs.org.tw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