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新北報導】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新生兒篩檢中心近日整合全省醫療院所,以團隊合作模式成功篩檢出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之新生兒,提供患者治療契機,研究成果創全球首例,已於今年七月發表於小兒科一流國際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該院新生兒篩檢中心究成功透過新生兒血液篩檢脊髓型肌肉萎縮症,並建立篩檢流程與篩檢方式,在新生兒出生後即透過「腳跟採血」驗代謝疾病,同時也可以加驗新生兒脊髓型肌肉萎縮症,預先找出潛在患者,並予以投藥控制。
簡穎秀說,脊髓型肌肉萎縮症是因基因缺陷造成神經元細胞壞死,患者可能出現肌肉無力、四肢無法動,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的狀況,也是新生兒常見的致死性遺傳疾病之一。最嚴重的患者,可能在出生或出生不久後即出現呼吸及進食困難等,通常活不過一歲;但也有患者成年才發病。
簡穎秀指出,脊髓型肌肉萎縮症是遺傳疾病,統計全球每五十人中,就有一人帶有缺陷基因,若父母雙方皆為帶因者,生出的孩子有四分之一機率為潛在患者,推估新生兒每一萬至二萬人中,即有一名是潛在患者。以往因為無藥物可治療,因此在醫學倫理上無法進行篩檢,直到外國藥廠成功開發新藥,台大即著手開始研究,目前已建立篩檢流程與方式。
台大已進行十二萬名新生兒篩檢,找出八名患嬰,其中一名在出生後即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無法救治,其他七名出生無症狀的患嬰中,有兩名在即將發病時就接受治療。目前,這項篩檢與其他代謝疾病篩檢一樣,出生後由腳跟採血檢驗,費用由篩檢中心負擔。由於新藥國內尚未核准上市,只能參加臨床實驗接受治療。簡穎秀強調,目前已有日本、美國團隊追隨台大團隊進行先驅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