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佩服聰明的人,年紀老了,我佩服仁慈的人。
---Heschel
日本某大企業的單身宿舍裡,先後有兩位新進職員自殺。事後,舍監去安慰其他新進的員工,希望他們節哀順變。沒想到一位員工竟坦直地表示:「我一點也不難過。少了幾個競爭對手,反而落得輕鬆。」
看似悚人聽聞的例子,卻是個真實的故事。在今日強調功利、物質成就的社會裡,如果每個人都把彼此競爭、戰勝他人當成自己存在的目的與最重要的成就,自然而然地,我們的想法就會和這位公司職員一般地傾向於偏執與冷酷。
問題在於,這位對同事之死不悲反喜的職員,他的人生並不是到此為止的,往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未來這樣冷漠、無感的心態與價值觀仍舊沒有改變,恐怕真的會因為對自己內在聲音完全麻木,而忘記什麼叫做「感覺」,也失去了體會人類深邃情感的能力。即使這樣的人一旦功成名就,也絕對不會得到或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現代人一心追求所謂的「成功」,終其究竟,其實是想要創造人生的圓滿與幸福。我們所真正關注的,其實並不單只是金錢、工作、名望成就,更重要的是關係、感情之所托,內心的寧靜與喜悅,對生命中美善事物的感受力與歡喜心;這些素質才真正關係到我們的精神安頓與否。
但如果我們因為個人目標的追求,把旁人不是視為競爭者,就是可資利用的工具,失去了體貼、了解他人處境的同理心與情感,那麼,一顆冷漠、無感、封閉的心,即使幸福一旦來臨,也是無法感受、體會的。
「最能使人幸福的人,最能獲得幸福。」人生真正的成功,應該能使我們了解,並且喜歡內在的自我;它不是用金錢、名聲,而是以對自己的滿意度來衡量的。捨本逐末的現代人,常常忘了,終其究竟,人生最重要的,是你成為了什麼樣的人,而非成就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