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有稱「原璧歸趙」,用來比喻物歸原主。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酘酘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大意是說:戰國時代趙惠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趙王便召藺相如詢問此事之見。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藉口,自願送和氏璧到秦國去,完成與秦國十五座城池的交換,如果秦國真的給城,璧就留秦;不給,誓死將和氏璧完好送回。
於是趙王派藺相帶著和氏璧入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發覺秦王並非真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幾步,並以要擊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
秦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他齋戒五天的要求。藺相如就趁著五天的緩衝時間,暗中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秦王發覺,已經來不及挽回,為了顯示自己的度量,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完璧歸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