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著,蒲小雨、高爾泰繪《禪話禪畫》〈敬鐘如佛〉。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星雲大師著,蒲小雨、高爾泰繪《禪話禪畫》〈敬鐘如佛〉。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文/星雲大師
佛教的修行重視「行解並重」、「知行合一」,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甚至古德把行與解喻為「知目行足」,知見如眼睛,修行如雙足,有眼睛,腳才不會走錯路;有雙足,才能協助眼睛發揮作用,眼睛和雙足相輔相成,才能行得安穩。如何「行解並重」?有四點意見:
第一、學習中多聽多思:不論是學問、技術,或是人生各種學習,都要從多聽多思開始,多聽能增加知識的吸收,多思能促進智慧的開發。例如佛經中的「如是我聞」、「諦聽!諦聽!」就是要我們會聽;會聽才能聽出弦外之音,才能觸類旁通。明朝儒士薛敬軒談到讀書,說:「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之言為何事?要作何用?」因此,學習除了多聽,還要多思考,才能在生活中受用。
第二、參與中多容多受:人是團體的動物,所以要有社會的性格、團隊的精神,平時要多參與、多主動、多發心,接觸每一項工作,在參與中,和不同思想、不同信仰、不同習慣,甚至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融和,學習包容與接受。所謂「有容乃大」,我們要有容納異己的心胸,才能與人共存共榮;要有接受別人長處的胸襟,才能發展深厚的友誼。
第三、處事中多施多捨:在做人處事中,要多些無私的布施,才能廣結善緣。布施不只是金錢物質的給予,見到人時寒暄、招呼,是「語言的布施」;見到人時,微笑、注目,是「容顏的布施」;見人行動不便,過去攙扶,是「身行的布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愍,見人行善心生歡喜,是「心意的布施」。所謂「一粒落土百千生,一文施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多施多捨,能成就人生的大好功德。
第四、生活中多節多約:人生福德如存款,用完就沒有了,因此生活中要學習節約。講到「節約」,不只金錢、物品要節約,時間、感情、脾氣、欲望,甚至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節制。凡事不過於放縱,身心才能自在,生活才能安穩。
有的人喜歡蝸居一處,不願跋山涉水,追尋更遠大的世界,或只是一味幻想未來,忘失當下存在的價值,實為可惜!因此,要讓自己精神豁達、智慧開展,應當重視「解行並重」。
第一、學習中多聽多思。第二、參與中多容多受。
第三、處事中多施多捨。第四、生活中多節多約。
──摘自《星雲法語》第二冊 p.153
掌上明珠極為珍貴
揀佛燒香厚此薄彼
揚眉瞬目舉眉轉眼
普度眾生饒益有情
智目行足行解並重
朝山禮佛虔誠恭敬
朝參暮請學道請益
朝參暮禮精進修行
成語典故
掌上明珠
❶捧在掌上的一顆寶珠,比喻深受寵愛的人。
❷源於佛典中的「掌中珠」,又作「掌上寶珠」。意指人人本具之佛性。
明末清初.百愚淨斯禪師:「懷中至寶,從來不迷。掌上明珠,今古猶在。堪作人天之苗裔,亦為佛祖之胚胎。」
(《百愚斯禪師語錄》卷七)
揀佛燒香
原作「擇佛燒香」,依佛之大小而燒不同的香,比喻待人有厚薄之分。
唐.天台寒山大士《寒山子詩集》:「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羅漢門前乞,趁卻閒和尚。」
揚眉瞬目
❶舉起眉毛,轉動眼睛。比喻沾沾自喜、神采飛揚。或形容時間極短。
❷原作「瞬目揚眉」,又作「舉目揚眉」,為禪師示機、應機的奇特舉動。意指當面無言說法,欲人直下會得。
梁.菩提達磨《達磨大師血脈論》:「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
智目行足
又作「知目行足」,略稱目足。智(智慧)如目,行(行業)如足,須兩者兼備,才可以達到菩提。
《大智度論》卷八十三:「須有目有足,始可入於清涼池(指佛果)。」
朝參暮請
原作「朝參夕聚」,又作「晨參暮請」、「晨夕參叩」。早晨參叩,晚上請益。意指早晚依師請益學道。
唐.百丈懷海禪師。宋.楊億〈古清規序〉提到:百丈禪師不循律制,創意別立禪居。闔院大眾,入室請益,朝參夕聚,齋粥隨宜。
(《敕修百丈清規》卷八)
朝參暮禮
原作「朝暮禮拜」,又作「晨參暮禮」、「暮禮晨參」。早晨參叩,晚上禮拜。形容信仰虔誠,或精進修行。
東漢.安世高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然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