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化我國高等教育競爭力,並帶動教學與研究品質。教育部推動「玉山計畫」,包含「玉山學者」、「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百分之十」三大方案,卻引發學界不滿,甚至發起連署聲明,反對玉山計畫個案式加薪。
台灣要延攬真正的頂尖人才,靠的不只是薪資,還應包括:整個教學、研究環境(含研究經費、設備及研究團隊等配合)以及生活機能,才能留住人才。
當前國內學術界充滿「學霸」、「學閥」,許多科研計畫都是由特定團隊所長期把持,學者屢屢發出不平之鳴,卻未見科技部、教育部、農委會等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讓問題變本加厲。
目前教育部對於「玉山學者」的資格認定與人選甄選,還是擬比照目前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審查模式,由教育部或跨部會組成審查委員會,從過去經驗可知,真正頂尖的人才將難以出頭,反而浪費了寶貴的高教資源。
日前發生教育部教育學術獎得主台大郭明良教授,違反學術倫理事件就是一例,顯現整個審查機制出了大問題。為避免重蹈覆轍,要重新檢討整個學術審查機制,對於審查委員的任期暨遴選、審查資訊的公開透明、申請資格認定、國外審查機制、迴避機制、成果考評等,都應該有明確的規範,才能讓外界信服。
另一個遭批評的問題在於「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百分之十」部分,只針對教授,未涵蓋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也引發獨厚特定群體的質疑。
為何獨厚教授,教育部官員認為,只要夠努力,未來也會升等教授而受惠的說法,不具說服力。事實上目前國內各大學教師甄選及升遷制度,存在諸多缺失,很多優秀學者因為不願拉幫結派,不僅無法進入該系所任教,就算幸運擠進去,也無法順利晉升教授。
因此合理作法不是教授統統有獎,而是要訂出可以提高學術研究加給百分之十的標準,全體適用,才有激勵效果。至於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薪資是否合理,教育部應另做通盤考量。
國內高教人才出走問題日益惡化,為留住人才並延攬國外頂尖人才,教育部倉促推出的「玉山計畫」見樹不見林,根本無法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
相關部會官員應該廣徵各界意見,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平原則的攬才及審查方案。畢竟政府要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問題。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