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學指考放榜,報章媒體也推出相關報導,本來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然而有個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受訪問時,款款談著自己的夢想,敘說對法界的種種看法。
儘管她年紀輕輕,卻已經想好未來的路,應值肯定,然而,在這則新聞底下的留言,卻說她「太天真」、「好像很懂的樣子」、「台灣法庭跟美國法庭可不一樣」,幾乎沒有人給予這則新聞肯定。
我也是法律系畢業,深知很多人剛踏進法律系時,會帶著無限憧憬,也知道有些事實未必像這學生想得這般理想。然而我比較在意的是,她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畫,並且懷抱夢想,不正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嗎?
儘管「天真」,但不去嘗試,又怎知道自己的「天真」。我們有必要因為事實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而去諷刺他人的夢想嗎?
鼓勵他人勇往直前,即便體驗到社會現實的殘酷,至少她對自己的人生有個交代。當她在尋夢的過程中,悟得了許多道理,或是學有所成貢獻社會,不也是大家所樂見的嗎?
若從源頭就撲滅一個年輕人的夢想,給予冷嘲熱諷,勸她換一條我們自認為比較適當的路,那麼人才將可能銳減、這個世界將不再活潑。
夢想遍地開花,即便天真,也應該陪伴著它去認識世界。現實固然殘酷,但沒有夢想便如同槁木。每個科系、每個專業領域、每種興趣,都有它蘊藏的精神價值所在。
受制於認知不足或是資訊缺乏,人們對於某些領域可能持有偏見,不管怎麼樣,自我的偏見,不應作為嘲笑他人夢想的正當理由。或許我們可以做的是,如何幫助這些尋夢者拉近夢想與理想的距離,而不是在一開始就將他們拒於門外。賴妤榛(新北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