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宛芳
小時候,家裡是講台語的;上學讀書時,覺得講國語似乎比較有氣質;到醫院上班後,發現會說尚稱流利的台語很管用,因為面對的多是老人家;而剛嫁到澎湖,在廚房和婆婆用台語溝通時,差點以為自己是外籍配偶,因為她道地的澎湖腔,常常讓我一時轉不過來。
例如,婆婆叫我拿「ㄍㄧㄤ」給她,「蛤?」我聽不懂,請她再說一遍仍一頭霧水,她只好自己過來拿了一個「碗公」,我才恍然大悟;下過雨後,廚房漏水,地上溼答答的,我們一般講「溼漉漉」,婆婆則是說「溼嘎嘎」;買了一大袋水果回來,好重哦,我說「重槌槌」,婆婆說「重咕咕」。
一般人說「你」,是發音「粒」,澎湖人是講古典優雅的發音「汝」;「豬」一般台語發音作「D」,澎湖人講「嘟」,很可愛吧,讓人聯想到胖嘟嘟的豬;「魚」在澎湖人的口中變成「糊」,「去」的澎湖腔是「苦」……歸納起來,韻母多為「ㄨ」的發音。
剛到這裡的醫院上班時,有一個老阿伯告訴我:「護士小姐,汝的腔有夠重欸!」我心裡想:「啊,其實我也覺得你的鄉音很重呢!」
不過我嫁到澎湖後,就慢慢適應了當地的口音,也將原本的腔調調整為澎湖腔,這樣才能更融入在地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