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爭議不休的日本核食進口爭議,再起風波;農委會日前無預警公布,增加寵物飼料等三項產品的輻射檢驗標準。此舉究竟是保護國內食安,或是替日本核食進口鋪路,人言言異。主管單位有必要以更明確的作為,讓國人安心。
日本核食進口爭議在去年底達到高點。政府為平息民怨,在全台舉行十場說明會。結果卻是火愈燒愈旺,搞得處處抗爭。十場說明會結束後,看似爭議暫歇;其實政府相關動作不斷,日前突然公布三項食品的輻射檢驗標準,就有不同解讀。
這三項產品包括寵物飼料、肥料、幼鰻,都與人類或動物食品直接相關,人怕吃到有核汙染的鰻魚,也擔心家裡的毛小孩,會不會吃到輻射飼料。肥料雖不是食物,但其使用是否會進入蔬果等食物,水是否會使土壤、地下水、河川遭到輻射汙染,都是民眾與公民團体關心的話題,眼看要掀起又一波民眾對核食與食安問題的憂慮。
就農委會的立場,這項公告只是回應之前民眾對網購日本商品缺乏食安檢驗的質疑。因此,公告之舉是在保護國人食安,增加檢驗項目也是在補漏洞,都具有正面意義。然而何以社會仍傳出不同聲音,認為此舉是在替日本核食進口舖路,核食扣關正在步步進逼台灣。
核食是高度敏感話題,直接牽涉人體健康。
民進黨在野時,口口聲聲高喊「我是人,我反核」,這句口號雖是針對核電廠而發,但當一個以「反核」為神主牌的政黨,在執政掌權後,竟然考慮從日本進口有輻射汙染顧慮的食品時,其所激起的民意反彈之大,是理所當然之事,不必覺得意外。
主管單位雖強調增加輻射檢驗項目是保護國人,但每年舉行的台日經貿會議,開放日本核災食品始終是日方提出的重要議題。到目前為止,我方政府仍未同意福島核災相關五縣的核災食品進口,算是守住了應有的基本防線。但在蔡政府高度友日的外交政策下,這道防線還能守住多久,是令人存疑的。
國內的進口檢驗人力與設備等能量,長期不足,連維持現有進口數量的檢查都不足,何況又要新增三項檢驗項目。這樣的檢驗品質,當然令人再添疑慮。
民進黨過去對國民黨執政時的食安要求,屢屢表現出「零容忍」、「零檢出」的高標。而今自己當家,卻訂出了「容許量」,且不是根據國人的飲食習慣所訂出的標準,而是採用歐盟標準。這其間引人關切的是,國人對日本食品的愛好與觸及率,遠高於歐洲,也就是說,因地緣與習性,台灣民眾對日本食品的接受度是超過歐洲的。依歐盟標準制訂日本輻射容許度,讓人合理懷疑是否存在有風險,以致無法提供國人足夠的食安保障。
日本核食尚未進口,目前卻完全以質疑的態度面對農委會的公告,或許不盡公平。但核食是高度敏感問題,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不但政策本身要周延,更要做到充分與民眾溝通。若再掀起一波類似「減香」或「滅香」這種說不清的爭議,當非政府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