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口增加的速度不如台中市,高雄從全國第二大都會變成了第三大。人口增加得快真的那麼可喜?人口增加得慢或是減少就是災難嗎?
日本的媒炭之都夕張市,因為煤業蕭條而造成人口大量外流,整個城市入夜之後,寂靜有如空城,處處都是雜草封門沒徑的廢棄店家,這的確成了災難。
加拿大的賓頓市短短二十年間人口從六萬多暴增到五十萬人,公共建設來不及因應,去一趟多倫多市原來只要三十分鐘,現在常常塞車,塞到三個小時都到不了,市民個個對交通問題苦不堪言,人口大量增加反而成了災難。
這是兩個非常誇張的例子,說明了人增多、人減少未必直接等同好事、壞事。
猶記得陳定南擔任宜蘭縣長時,政府計畫開闢北宜高速公路,告訴他這條路一旦開成,宜蘭可以引進四十萬人口,宜蘭將因而大大繁榮起來。
陳定南只是淡淡回應:宜蘭現在的人口數,居住在現在這塊土地上,人人感受到幸福而滿足,人口一旦大暴衝,萬一變成三重、中壢,豈是宜蘭之福?
無疑當時宜蘭縣因為人口相對穩定,發展相對健全,至少人民享受到的綠色資源,絕對不是擁擠的快速增加人口之城所能比得上,這乃不爭之事實。
我發現桃園市新屋區數十年來一直處於平地鄉鎮人口最少,而且持續外流狀態,這代表著相對地最廣而人最稀,雖說或許原因出在就業機會不多、交通太過偏僻,但畢竟我是一個寫作和畫畫之人,我可以在家「就業」,無虞交通偏遠,工廠很少甚至還是一大優勢,因而立刻選為老年定居之所。
就因為地廣人稀,我們得以買到了「天價」的棲身地,卻是普天之下難以想像之低廉地價,順利幸福築夢。
新屋的確有非常與眾不同的特點,例如公共交通,谷歌地圖告知自行開車三十分鐘的車程,搭公共運輸工具要費時五小時,有時比徒步還慢,這簡直只能慢活過日子了。
新屋是大桃園市中唯一沒有麥當勞的鄉鎮市,也沒有選擇性多一點的餐廳,但其實又何妨?
邱傑(桃園市/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