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孩子應該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在古人那裡叫什麼呢?臨事而懼。你碰到一件事情,先要存一點畏縮之心,然後要非常認真,非常踏實、仔細地做好準備,如果太畏難,或是太輕忽,那麼結果都不會理想。
唐朝開元初年,當時有一個人叫李傑,非常優秀,這個人當河南尹,河南尹是一個地方的長官。有一天,來了一個寡婦告自己的兒子,罪名是不孝,李傑就命令手下把這個不孝子抓來審問,這個兒子說:「大老爺,我得罪了我母親,你也別審查,我只求一死,什麼都不辯解。」但李傑並沒有輕率行事。
他先勸寡婦:「你身邊只有兒子一個親人了,若兒子被斬首,你再後悔是來不及的。」但寡婦態度非常堅決,李傑便說:「行行,我也不審了,你到大街上買一口棺材準備給你兒子收屍吧。」寡婦一聽趕緊出門去買棺材。李傑就派了人跟著她,發現她馬上跟一個道士見面,並對他說:「都搞定了」,李傑想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於是,等寡婦回到縣衙,李傑再次勸說,寡婦當然不後悔,李傑便下令把道士給拖來審問。
一審問發現,原來這兩個人有私情,偶然被兒子撞見,這兩個人,尤其是道士,擔心兒子去告官,所以就設計除掉他。於是李傑立刻下令釋放兒子,並把道士給斬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李傑做事情非常縝密,絕對不輕率,避免了一樁冤案。
所以,看到任何一件事情,要「勿畏難」,還要「勿輕略」。換句話說,不要凡事還沒做就覺得難;另一方面,也不應該還沒做就覺得它很容易,這兩個極端都是要避免的。
【原文】傑物色非是,謂寡婦曰:「汝寡居,唯一子,今告之罪,致死也。得無悔乎?」婦言子無狀,寧勿惜。傑曰:「審如此,可買棺來取兒屍。」因使覘其後。
(引自《折獄龜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