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麵包興起 怎麼吃更重要!

 |2017.07.24
3420觀看次
字級
崇尚麥香原味的歐式麵包,耐嚼度一流。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做麵包也有開門七件事,秤、拌、發、分、割、烤、涼,是做麵包的簡單七步驟。近年歐式麵包興起,看起來外表樸實,口感卻紮實有韌性,口味以堅果、莓果為主,強調健康少負擔,與許多消費者早以習慣台式或日式麵包不同。要買歐式麵包前,有些觀念要重新建立,才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冷卻步驟不能省

做麵包七步驟的最後一項「涼」,就是出爐後冷卻,其他六個步驟大多跟消費者沒有直接關係。只有冷卻這步驟例外,因為還沒完成冷卻就動刀分切,會破壞麵包品質。

許多人就愛剛出爐、熱騰騰的麵包,但剛出爐,尤其是窯烤的歐式麵包,內部支撐氣孔讓麵包脹大的麵筋還溼軟,用力擠壓或用刀去切,都會破壞這個支撐,讓麵包塌了,吃起來會像不熟或有硬塊感。而且,剛出爐麵包含有大量水蒸氣,如果沒等溫度下降到常溫就包進塑膠袋,塑膠袋裡會形成冷凝水,在室溫裡放個一兩天就會發黴。

關於歐式麵包保存,根據專業分析,使用自養酵母製作的麵包因含有醋酸菌等菌群,麵團的酸鹼值比較低,常溫下保存時間會比商業酵母做的麵包長。但台灣氣候潮溼,加上國人偏好內餡多的麵包,買回家一兩天可以放室溫;兩三天內能吃完就放冷藏,如果更長,就切片冷凍,至少可保存兩周。

保存加熱有撇步

冷藏或冷凍過的麵包要怎麼處理?如果喜歡酥脆口感,可直接把冷凍麵包片放進烤箱烤到焦黃。如果想恢復剛出爐時的口感,就先把冷凍麵包拿出,放室溫約一小時,使用有保溫功能的大同電鍋,拿掉內鍋放上料理紙,把麵包片平鋪在底部,蓋上鍋蓋加熱,開關跳起後約等十分鐘,就能吃到跟剛出爐一樣口感的麵包。如果喜歡溼潤一點的,可以在蓋鍋蓋前用手指沾一點點水灑在麵包上。

酸硬口感大不同

歐式麵包有點酸,尤其全穀物麵包,酸味更明顯,那是因為麵包師傅以自養酵母製作,自養酵母含有醋酸菌和乳酸菌等菌群,雖然使用低溫長時間發酵,相對還是會比較酸,不過帶一點酸味,是做三明治最佳的增味。

歐式麵包有層外皮,有時會被民眾質疑咬不動,這層外皮也可以依烤焙溫度改變厚度,但是窯烤出爐的麵包,因為無法控制每次的溫度,所以每顆麵包不會一樣。不過,歐式麵包的內層較為溼軟,如果是切片吃,就不會有咬不下去的問題。所以,歐式麵包一般體型都比較大,就是要大家切片吃,不要拿起來直接咬。

顏色太深沒問題

許多消費者以為麵包烤得深咖啡色就是焦了,其實烤到深咖啡色不是焦,那是焦糖化和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的結果。紐約一家知名麵包店,店名就叫「好熟」,烤出來的麵包個個都是深咖啡帶黑。反倒是白白的表皮,很可能是沒烤熟,沒烤熟的麵包不僅口感奇怪,衛生也有疑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