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孫長大離家 爺奶二次空巢

 |2017.07.11
1075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再兩個月,今年的大學新鮮人將歡喜迎接期待已久的新生活,但是看著幼鳥離巢,父母、爺奶的心情卻是歡喜、擔憂,五味雜陳。

六十多歲年輕阿嬤,十多年來拉拔孫子長大,直到孫子考上大學到南部住校。一年下來,阿嬤變得提心吊膽、容易焦慮,看到車禍或社會新聞時,常擔心孫子安全,體重逐漸減輕、因焦慮而失眠、食欲降低等診斷罹患憂鬱症,因愛孫長大離家,阿嬤顧孫的工作消失、失去重心,出現了「空巢症候群」。

子女生得少 更易擔心

隨著現代家庭子女生得少,不像以往子女滿堂大家庭,蘇渝評說,當代父母更容易感到空巢,尤其是獨子家庭,如父母和兒女感情緊密,或父母個性較容易擔心,當孩子離開家時,感受到的空巢感就越明顯,尤其台灣隔代教養家庭普遍,年長的阿公、阿嬤更會經歷兩次空巢期,一次來自兒女、一次來自孫子。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表示,空巢症候群由一連串症狀組成,而非一種疾病。就像鳥爸爸、鳥媽媽每天飛出鳥巢覓食,再飛回鳥巢餵哺幼鳥,當幼鳥長大離巢,鳥爸媽的階段性任務結束,如同從職場退休。有些父母在兒女長大獨立出外打拼、念書,照顧子女的工作消失、相處時間變少,可能帶來強烈孤寂感進入空巢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空巢期就如同女性的更年期,隨著兒女離家念書,空巢的情形約從四十五至五十五歲開始,兒女開始不在家,父母變得不適應,感覺不再被需要,出現一系列症狀。

蘇渝評說,空巢症候群的症狀常見憂鬱、焦慮和失眠,雖然有些阿公、阿嬤會歷經兩次空巢,但多數有了第一次經驗做好心理準備,二次空巢感會相較初次來得小,不過,一旦伴隨空巢期出現的症狀維持二個月以上,影響到日常生活,仍應就醫評估治療。

生活重心 轉移到自己

父母過於擔心兒女,心想保護孩子讓他們晚點獨立,但蘇渝評解釋,研究發現,無論兒女多大才離開家庭,空巢感對父母的影響差異不大,尤其是母親懷胎、哺乳與兒女有最親密的肌膚接觸,成長過程凡事親力親為,協助兒女生活瑣事,面臨空巢期時「消失的工作」愈多,衝擊也會愈大,若沒調適好空巢期衝擊,恐會出現憂鬱、酗酒、自我認同危機、婚姻關係緊繃等狀況。

葉雅馨建議,父母也要學習,認知到兒女獨立離家,是人生當中必經階段,先檢視自我情緒、日常生活狀態是否有受到影響後,且認知生活重心已從「兒女」轉移到「自己」,可安排紓壓管道,將這些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重新培養興趣、拜訪親友或安排旅行等。

空巢症候群的紓壓方式

●學習放手,坦然接受「是時候要讓孩子獨立」

●學習欣賞孩子獨立的一面,別只看不好的部分

●檢視內心情緒狀態,安排紓壓方式

●重新培養興趣、當義工等新生活

●替在外打拚的孩子,建立就近求援支持系統

●用視訊、社交軟體等保持聯繫

資料來源/蘇渝評、葉雅馨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