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立翻轉閱讀 打造城市浪漫 杜憲昌 |2017.07.11 語音朗讀 90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想像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一道一道冰冷的水泥牆?散放多采炫目激光的燈台?或者是匯集聲響彷如嘈雜的市集?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創世紀的變革」,日前邀請到前誠品書店執行副總經理、現任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與民眾分享她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打造「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浪漫」。 圖/資料照片 想像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一道一道冰冷的水泥牆?散放多采炫目激光的燈台?或者是匯集聲響彷如嘈雜的市集?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創世紀的變革」,日前邀請到前誠品書店執行副總經理、現任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與民眾分享她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打造「一座城想像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一道一道冰冷的水泥牆?散放多采炫目激光的燈台?或者是匯集聲響彷如嘈雜的市集?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創世紀的變革」,日前邀請到前誠品書店執行副總經理、現任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與民眾分享她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打造「一座城 文/記者杜憲昌 想像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一道一道冰冷的水泥牆?散放多采炫目激光的燈台?或者是匯集聲響彷如嘈雜的市集?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創世紀的變革」,日前邀請到前誠品書店執行副總經理、現任行人文化實驗室董事長廖美立,與民眾分享她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打造「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浪漫」。 40年的職場生涯,廖美立沒有半步或離文化工作。她形容自己是個非常幸運、受到老天眷顧的人,尤其一路能夠做著出版、出書、開書店、賣書,種種與書相關的事情,可以很真誠、熱誠地去推廣讀書生活,確是人生難得的福分。 1977年進入「雄獅美術」,廖美立從半工半讀到擔任正職,一待就是11年,職位也從接線生升格成為美術專門書店的銷售負責人。一方小小天地,不僅讓她修鍊了美學與書店經營的知識,開啟後來一輩子開書店的緣分,更重要的,是厚實了她的人脈,認識到許多美術界、藝文界、企業界的師級人物,尤其陳傳興與吳清友。廖美立清楚記得與兩人的結緣,分別是因為石濤的畫冊和日本雕塑家野口勇的作品集,因緣開展,後來,陳傳興成了她的人生伴侶,而吳清友則成了事業重要的夥伴。所以廖美立說:「書店就是我人生的福地。」 經濟起飛 關注精神層面 廖美立回顧其時台灣書市環境有幾個現象,一是幾乎在各個城市的火車站附近,都有所謂的「書店一條街」;其次是金石堂在1982年開啟了第一波的書店革命,帶動書店連鎖化的新型態經營方式;再者是當時大眾習慣閱讀的書類都比較偏重「輕」文學,包括劉墉、三毛、瓊瑤以及古龍、金庸等的小說。 而在同一時間,台灣的產業也發生了變化,包括科技業,宏碁在1976年、鴻海在1982年、台積電在1987年相繼成立;而在零售業,1980年出現全台第一家7-11,1984年第一家麥當勞面市,1985年第一家連鎖休閒品牌服飾佐丹奴也正式進軍台北。經濟的起飛,引導台灣開始邁向國際,開始關注起文化與精神生活層面的問題,也連帶造成書市的蓬勃興發。 經營事業有成的吳清友,基於對藝術的喜愛,想開一家藝術書店,以結合畫廊、書店和代理的瓷器、傢俱等商品,提供大眾一個可以欣賞美的更好的文藝空間。1988年,他找上廖美立合作,經過10個月的籌備,隔年就在仁愛路圓環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 現在誠品在全台共有41家分店,同時也把「版圖」擴展到了香港和大陸。廖美立坦言,其實誠品一開始並沒想做那麼大,也沒有料想到會成就今日的景況,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引進非常多的外文、旅行、生活風格等書類,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以及結合生活精品、文創、咖啡等的複合式經營模式,提供民眾一個兼具閱讀、知識、休閒、娛樂、生活的空間,完全跳脫了一般書店的經營方式。 書為核心 生活文創百貨 「現在大家看到誠品的成功,但其實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廖美立說,很重要的是,誠品在這當中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定位,那就是「以書為核心,生活風格形態文創百貨的經營模式」,這種新型態的書店複合空間,其實更像是公共文化空間的角色,讓很多的創作者、作家來此交流,讓讀者顧客也可以在這裡得到一個很好的文化體驗,當其成為重要的、很多人會去的地方的時候,會發現已不亞於在地的一個博物館或美術館所帶來的文化能量,同時也在文化上面發揮很重要的影響。 所以廖美立也認為,「即使今天跟40年前,整個閱讀的方式與習慣已經改變很多,但我還是覺得書店不會消失,我們對於精神生活、資訊生活的追求,也永遠不會消失。因為不會是每個人都一直在刷手機看電子版的東西,也不可能是只願意接受這些很碎片化的資訊。」而至於紙本書或者現代書店要如何走向未來?也就取決於書店到底要採取什麼樣的形式,才更能夠貼近、符合讀者的生活與需求。 書店結合生活面向 連結民眾 從以閱讀為核心的傳統書店,延伸到lifestyle生活方式層次,誠品帶動了書店複合經營的形式,引導包括日本蔦屋書店、MUJI BOOKS和大陸方所也都朝向相同的趨勢前進。這不僅表現出書店經營的「高資本化」,同時更顯示實體書店結合「lifestyle」概念,跨業經營,進而發展文化品牌的風潮,是已然勢不可擋。 2009年,廖美立接受中國大陸知名服裝品牌「例外」創始人毛繼鴻的邀請,前往大陸「另起爐灶」。其實在此之前,毛繼鴻原本開設的服裝店也賣一些書,但異業聯結做得並不成功;而廖美立則把複合式的概念帶入,以結合書店、服飾、生活美學、咖啡的經營形態,成功打造了「方所」。 廖美立說,更重要的是方所每周都有許多文化活動,能以大量的文化能量與民眾產生連結,「這是其與台灣最大的不同。那裡很多活動都是玩國際場的,畢竟很多國際作家、設計人進中國的比率太高了,很容易就可以邀請得到。而且在大陸各省還有非常多外國駐華辦事處,也都希望與文化空間合作。」所以在大陸辦大型的複合書店,相形是比台灣容易許多。 另外,廖美立更在2014年協助雅昌成功打造一座逾千坪博物館式的藝術書店書博館、約寬50公尺、高30公尺的豐碑式藝術書牆,以及美術館、專業攝影樓層、多功能講堂、戶外劇場、IT展示中心等美學空間的藝術中心,成就深圳市面向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廖美立說,「大陸與台灣最不一樣的經驗,就是在大陸可以做很多瘋狂的事。」但若單純就書店這部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最重要就是要讓民眾能夠回到書店這個空間」,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視角,覺得書店應該賣什麼,而是從讀者的立場,知道他們的生活方式,把書店做成「讓讀者吸收文化的公共空間」,不只是純看書,也可以買服裝、喝咖啡、欣賞新的創意商品和文化展覽,從而啟發他們願意繼續來吸收,改變自己的生活品味、生活美學,書店也就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影片記錄 文學傳遞新世代 2007年,廖美立從誠品「功成身退」,離開待了19年的老東家,卻仍然離不開文化的範疇。她思考著,除了實體紙本書店的形式之外,到底自己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載體、什麼樣的方式,再提供給讀者文化的服務。所以在2009年她接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邀約拍攝台灣老作家紀錄片的時候,幾乎是毫不考慮也就一口答應了。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紀錄片,目前已著手進行第三系列的拍攝工作由此可知,《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拍攝成果,是相當受到大眾的肯定與欣賞。 廖美立說,從2009年底開始籌拍,到2011年發表第一系列余光中、楊牧、鄭愁予、王文興、林海音、周夢蝶等六位作家的影片,足足就花費了兩年多時間,很感謝童子賢容許他們的慢工出細活,使得能夠雕琢出以電影手法呈現而且跳脫傳統的紀錄影片;而也因為影像的風格非常強烈,因此放棄了原本電視播出的規畫,轉而以電影院大銀幕來播映。 張艾嘉也風聞觀看,甚至透過她的引薦牽線,在2012年,將《他們在島嶼寫作》「出口」到香港的百老匯戲院上映,獲得相當好的評價,相隔半年之後,又得以轉進大陸,在北京百老匯以及上海影展放映。 廖美立說,許多大師作家其實也都是在1949年才離散來台,紀錄影片能夠在大陸上映,不僅對作家具有極大意義,對於兩岸文化的交流,更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在第二系列當中,除了台灣的瘂弦、洛夫、林文月、白先勇之外,也選了西西、也斯、劉以鬯等三位香港作家,等於是把台灣和香港的作家整個梳理了一遍,把關注的層面放大到整個華文文學。而這第二系列影片,也於2015年、2016年陸續在台灣、香港發表。 「想像自己是對某位作家很有興趣的讀者,除了透過文字之外,如果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以及平常創作的情形,這之於我對作家的認識,絕對會更立體,而且也更能夠把作品與人產生連結。」廖美立認為,在未來影音視頻的世代,不管用文字、影像進行的創作,肯定都是並存的;而除了原來的載體之外,也會與新的東西產生聯結。所以文學紀錄影片的模式,一方面為文學做了很好的保存工作,一方面也透過另外一種形式把文學傳遞給更多新世代的孩子,讓他們更願意去親近文學,而如此新的閱讀方式,亦是她堅信紙本書並不會消亡的另外一個原因。 前一篇文章 施振榮父子:共創價值是王道 下一篇文章 田臨斌頂峰退休 精采下半場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探索城市 胡杰掀路跑風潮生之愛情,死之尊嚴 瓊瑤善終的一堂課黃聲遠建築 為城市帶來自由有誠商旅 故宮旁的夢想驛站謝文憲、王永福說故事 拓展生命正能量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 向傳統宣戰 作者其他文章工程師返家 把玻璃回收變文創堅持到底 拳擊小子成體育博士宗教基本法 宗教團體法的推手防狼師 最重終身解聘韶光花影藝術季 佛光大學 邀請明華園演出佛大素食系 海外實習獲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