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74】遠方的尹縣長

文/鄭芳婷 |2017.07.10
1955觀看次
字級

一九七四年的台灣,正經歷著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的石油危機,與接連七次的外交挫敗;卻在蔣經國所提出的十大建設政策中,獲得幾乎是反敗為勝的契機。而在如此極端的社會動盪之中,旅外多年的台灣作家陳若曦,發表了她震驚華語文學界的代表性作品〈尹縣長〉。

該作首次發表於《明報月刊》十一月號(十七期),而後與〈耿爾在北京〉、〈值夜〉、〈晶晶的生日〉、〈查戶口〉、〈任秀蘭〉等其他短篇小說,集結成《尹縣長》一冊,於一九七六年三月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印行。出版後,陸續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並被列入《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

獲獎無數、刷量驚人、激起文壇巨大浪潮的〈尹縣長〉篇幅並不長,然而其背後所背負拖曳的沉重歷史痕跡,與巨大記憶創傷,卻以跨越世代與時空的恢宏之力,撼動無數讀者。

文中主角尹飛龍身處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的中國,原為中國國民黨上校,而後在國共內戰中率部投共,成為陝西興安縣之縣長,十幾年間,忠心地為信念與想像中的中國無悔奮鬥。然而至文革時期,尹飛龍成為毛澤東式社會主義所猛烈批鬥的階級敵人,最終在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激動宣誓中遭槍斃死去。

文中的敘述者以第一人稱方式,冷靜客觀地描述著尹飛龍的慘烈經歷,淡然的語氣,表現出敘述者作為一位路過興安縣旅客的疏離態度,而這樣的疏離態度,對比於尹飛龍經歷的殘酷迫害所締造的強烈聳動之感,則帶出作者陳若曦旅居中國七年政治信念的震盪與搖動。

當群眾、槍擊者被槍擊者皆以近乎狂歡式的興奮高喊「毛主席萬歲」,則文中所呈現出的這一場行刑,徹底顯示出政治的荒謬性。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台北永和的陳若曦,其創作生涯滿布政治與歷史的痕跡與皺褶。陳若曦在就讀台大外文系時,與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創辦《現代文學》(一九六○)雜誌,後經由推薦赴美讀書,最後轉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進修。而後陳若曦與丈夫段世堯懷揣著對國民黨政府的批判,與對社會主義的憧憬,雙雙移居至中國,一待便是七年。在這七年的生命經驗中,她親睹了文革的種種景象與奇觀,成為日後創作〈尹縣長〉的基本底蘊。

陳若曦而後移居香港,再移民加拿大,短時間內又轉居美國,並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任教。一九七九年間,陳若曦又因美麗島事件短暫返台,帶著由一眾旅美學者與作家所簽署的信函面呈蔣經國,為民主政治發聲。而後她又移居香港,直至一九九五才真正回到台灣。近乎三十年的離散經驗,在陳若曦的文學作品中,既折射出孤寂與悲戚的政治意識,亦同步揮發出無與倫比的生命韌性,以及這二者交融滲透後,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所流淌出的極致溫柔。

二○一七年的台灣,距離〈尹縣長〉發表之一九七四年業已超過四十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僅存國立編譯館書籍上的課文條目,然而過去的官僚執政與兩岸緊張,卻縈繞至今。四十年過去,在槍斃場上高呼萬歲的尹縣長雖死猶生,陳若曦鋒銳如刀的筆尖,寫下了跨越時代與地理空間的抗爭靈魂。陝西的尹縣長很遠,但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巴奈僅是咫尺;角色最終在政治荒謬的悲劇中死去,然而今日無數的台灣民眾卻在同婚釋憲的歡呼與眼淚中獲得新生。陳若曦的〈尹縣長〉超越了時空限制,演繹了一位台灣文學家的渾厚且溫柔的生命力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