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夢
民國五十年左右,台灣處於農業社會,百姓生活普遍貧窮,煮飯炒菜仍然以燒木柴為主,而鐵鍋(台語叫「鼎」)燒久了,底下難免會燒出小破洞來。為了節省開支,家庭煮婦將破鍋送給師傅修補完,繼續燒菜,於是有「補鼎人」出現。
平時,經常有補鼎人行走於街頭巷尾,或是偏遠鄉下,一口台語調:「補鼎!補鼎喔!」沿街大聲叫喊。待修的婦女聞聲,紛紛放下手中工作,攜破鍋子前來修補。
老師傅就街旁空曠地上,擺放火爐、器具……開始補鼎工作。首先,將爐火燒旺,然後放入一小鐵塊,燒至火紅,將熔未熔之際,用鐵鉗子抓起,放在鍋子破洞處,用力敲入,稍作調整平順,即完成;功夫相當老練。
昔日,少有玩具,所以,補鼎場所常聚集左鄰右舍的小孩子爭相看熱鬧,在幼稚心靈裡,著實是新奇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