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盼女兒叫一聲「媽媽」,張媽媽等了五年。現年十三歲的張小妹,三歲時因感冒導致中耳炎,聽力急速下降演變嚴重聽損,四歲時裝了人工電子耳,經過一年的復健和早療,終於能說出簡易的單音,在五歲時,正好母親節前夕,張小妹突然開口喊「媽媽」,盼來女兒這聲「媽」等了五年。
在台灣,一出生就面臨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的幼兒,以每年二十萬新生兒計算,約有六十到一百名先天聽損兒,其餘為疾病、突發性耳聾等造成的後天聽損。七月一日起,健保通過給付十八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九十分貝的兒童,讓家庭省去近百萬元自費裝設人工電子耳,孩童能重聽「新」聲,今年預計有逾一百五十名兒童受惠,全台植入電子耳也已累計逾二千名。
後天聽損也可安裝
在大學擔任體育系副教授,三十九歲的林先生也是後天聽損患者。九歲時罹患中耳炎後導致左耳聽力受損,隨著成長過程中,右耳為了負擔左耳的聽力,二十多年下來過度使用,使得聽力提早退化,四年前開始逐漸聽不到外界聲音,耳邊微弱的聲音十分模糊,對教學、生活造成不便。
林先生說,為了讓聽力好轉,試過無數的治療方式,包含配戴助聽器、針灸、吃中草藥等,聽力依然沒有好轉,整個生活完全變了調,在每學期新開始的第一堂課,必須慢慢向學生解釋自己的聽力狀況,當聽不清楚時,隨時帶著紙筆和學生互動,教學費盡心力。
直到今年四月手術裝了人工電子耳後,外界的聲音從原本僅聽得見一成,到現在能夠聽見八成,生活的世界頓時從無聲變有聲。
5歲前是植入時機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系副教授暨主治醫師吳哲民指出,先天聽損嬰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一半以上因基因變異導致,其餘為不明原因,多數會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發現,但若沒有在五歲前掌握植入電子耳的時機,未來聽力雖能改善,卻已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將影響未來語言發展,講話恐缺乏抑揚頓挫、聲音單調。
吳哲民解釋,當患者內耳正常,成功植入電子耳後能聽見八到九成,但若患者聽力嚴重受損,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大而放棄助聽器後,從沒有配戴助聽器開始的十年後,隨著聽神經退化,後續要再植入電子耳效果也有限,而植入電子耳的成功率,也須看患者的聽神經變化狀況、內耳畸形、認知學習等評估。
然而,目前健保雖給付十八歲以下兒童裝設電子耳,但若是成人罹患後天聽損,植入電子耳僅單耳也需九十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