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電子耳 女兒終於喊媽媽

 |2017.07.10
1335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盼女兒叫一聲「媽媽」,張媽媽等了五年。現年十三歲的張小妹,三歲時因感冒導致中耳炎,聽力急速下降演變嚴重聽損,四歲時裝了人工電子耳,經過一年的復健和早療,終於能說出簡易的單音,在五歲時,正好母親節前夕,張小妹突然開口喊「媽媽」,盼來女兒這聲「媽」等了五年。

在台灣,一出生就面臨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的幼兒,以每年二十萬新生兒計算,約有六十到一百名先天聽損兒,其餘為疾病、突發性耳聾等造成的後天聽損。七月一日起,健保通過給付十八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九十分貝的兒童,讓家庭省去近百萬元自費裝設人工電子耳,孩童能重聽「新」聲,今年預計有逾一百五十名兒童受惠,全台植入電子耳也已累計逾二千名。

後天聽損也可安裝

在大學擔任體育系副教授,三十九歲的林先生也是後天聽損患者。九歲時罹患中耳炎後導致左耳聽力受損,隨著成長過程中,右耳為了負擔左耳的聽力,二十多年下來過度使用,使得聽力提早退化,四年前開始逐漸聽不到外界聲音,耳邊微弱的聲音十分模糊,對教學、生活造成不便。

林先生說,為了讓聽力好轉,試過無數的治療方式,包含配戴助聽器、針灸、吃中草藥等,聽力依然沒有好轉,整個生活完全變了調,在每學期新開始的第一堂課,必須慢慢向學生解釋自己的聽力狀況,當聽不清楚時,隨時帶著紙筆和學生互動,教學費盡心力。

直到今年四月手術裝了人工電子耳後,外界的聲音從原本僅聽得見一成,到現在能夠聽見八成,生活的世界頓時從無聲變有聲。

5歲前是植入時機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系副教授暨主治醫師吳哲民指出,先天聽損嬰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一半以上因基因變異導致,其餘為不明原因,多數會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發現,但若沒有在五歲前掌握植入電子耳的時機,未來聽力雖能改善,卻已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將影響未來語言發展,講話恐缺乏抑揚頓挫、聲音單調。

吳哲民解釋,當患者內耳正常,成功植入電子耳後能聽見八到九成,但若患者聽力嚴重受損,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大而放棄助聽器後,從沒有配戴助聽器開始的十年後,隨著聽神經退化,後續要再植入電子耳效果也有限,而植入電子耳的成功率,也須看患者的聽神經變化狀況、內耳畸形、認知學習等評估。

然而,目前健保雖給付十八歲以下兒童裝設電子耳,但若是成人罹患後天聽損,植入電子耳僅單耳也需九十多萬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