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修復後,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噹步道終於全線開放。圖/太管處提供
歷經三年修復後,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噹步道終於全線開放。圖/太管處提供
【本報花蓮訊】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噹步道,又被稱作「神祕谷」,有台灣最美步道之譽,因連續多年受到風災影響,造成步道中斷地基受損嚴重,原本只開放至二公里的五間屋,歷經三年修復後,七月起正式開放全線至「三間屋」,正逢暑假剛開始,開放短短幾天,湧入上萬名遊客前往朝聖。
太管處表示,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四點一公里,遊客可沿著砂卡礑溪而行,沿途多是美麗的岩石褶皺,並經過多處原住民務農工寮,屬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的平坦型步道。原路往返全程約需四至六小時,巨石、藍綠相間的水色、山谷、石鑿步道是這段路程中最常映入眼中的美景。
太管處建議遊客可從遊客中心開車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口右側的砂卡礑橋橋頭,小客車可通過橋後放置於停車場,大型車則可停在西拉岸隧道左側車道的臨時停車區,再步行回到步道口。
遊客可從太魯閣遊客中心步行,循砂卡礑隧道左側小錐麓步道西行約二十分鐘,即可直接通達砂卡礑步道入口;從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緩緩注入立霧溪中。太管處指出,昔日砂卡礑溪谷原為太魯閣族人的生活空間,現今太魯閣族人仍在此從事農耕。
距步道入口約一點五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有當地住民販售農特產品。走道盡頭就是「三間屋」,這裡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因過去有三間屋舍而稱「三間屋」,但太魯閣族人卻稱這裡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因茂盛林蔭導致陽光並不充足,適合姑婆芋生長。
從「三間屋」再往前行就一路陡上坡,可到達大禮、大同部落,由於步道陡峻溼滑且路程較遠,需有好的體力,如要往上行須先辦妥入山證。
砂卡礑小檔案
砂卡礑步道緣自於日據時期日人為了建造立霧電廠,從砂卡礑溪沿岸岩壁開鑿步道,原名為「神祕谷步道」。2001年改回泰雅族慣稱的「sgadan」,意為「臼齒」。
步道從包括起點開始,共有白肉榕、蕨類石壁、油桐花廊、大褶皺、斯維奇、大水管、攔砂壩、三間屋等9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