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十七歲高中女生,今年初因躁症發作,至三總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出院後精神症狀雖改善,但仍有坐立難安的狀況,同時合併便祕、口乾舌燥、言語含糊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月經不來等現象。精神科醫師轉介前往中醫門診,以中西醫共同治療後,患者的情緒、言語及注意力均快速改善,便祕、月經等問題也恢復正常。
另一名二十五歲思覺失調症患者,因長期服用藥物Clozapine,說話時經常「滿嘴口水」,睡覺時也常被口水「嗆醒」,甚至曾因口水嗆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三總中醫部以中西醫共治,藉由中藥調理,同時改善患者與口水分泌密切相關的脾胃系統。
一般民眾鮮少會考慮到中醫治療精神疾病,三總中醫部主治醫師黃怡嘉表示,精神疾病並非現代才出現的文明病,自古便有精神疾病的存在,例如《黃帝內經》提到的「狂證」便與現代的「躁症」相同,而其中記載「癲證」的部分內容,即在論述「思覺失調症」。中醫調理,不只可改善精神藥物產生的副作用,也可在精神疾病早期,針對患者做體質調理,改善症狀。
黃怡嘉說,使用中醫、西醫治療精神疾病,在國內已日益普遍,根據健保屬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已有百分之九點二合併中醫治療。他也提醒,同時使用中、西藥治療,建議中藥、西藥至少間隔一小時再吃,可採餐前、餐後方式分開吃,避免藥物交互副作用。
除了上述「躁症」與「思覺失調症」,其他如「憂鬱症」與「鬱證」、「失眠」與「不寐」、「失智症」與「癡呆」等,中醫都有完整的症狀、病機及治療方針論述,自古到今,中醫在治療精神疾病領域都未缺席,兩種醫學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