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六月十日,胡適和陳文伯陪蔣夢麟去西山散心,熊秉三夫婦送了盆蘭花草。從西山回來後,胡適等到杜威回國,去了南京雞鳴寺、登臨安慶萬佛塔,回到北京已是秋天了。細看這盆蘭花草,還是和自己去上海前一樣,沒有開花的樣子。秋色漸濃,今年是沒有指望了。
它總會有開的時候,明年大約可以開的吧!想到這裡,胡適走到門房前,叫僕人閻海將蘭花草搬回屋裡過冬。
第二天,胡適從外面回家,在人力車上寫了小詩〈希望〉。
為什麼叫「希望」呢?前一年二月,胡適曾翻譯過一首名為〈希望〉的小詩。今天,胡適借用這個名字,是對當時的國內形勢不滿的表現。
胡適取名「希望」,還有一層意思。當年夏天,胡適在南京曾寫〈戲寄任叔永、莎菲〉,有「遙祝湖神好護詩,荷花荷葉正披離」句,表面上看是賞荷花,暗中卻含著提醒懷孕中的陳衡哲照顧好待出生的小生命的意思。而胡適夫人江冬秀也正懷著「小三」,兩個月後就要臨產,「他們」不是新生命的希望嗎?
白話詩〈希望〉共三闋六十字,詩云:「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幾天後,胡適接到顧名君電話,說陳獨秀在上海法租界被捕了。胡適一面罵「法國人真不要臉」,一面清楚地記起,陳獨秀被捕這天,也就是自己寫〈希望〉小詩的日子。
比較一九二一年十月四日胡適寫的〈希望〉,與近八十年後流行的〈蘭花草〉歌詞,儘管意境用筆一樣,但字句卻有較大的區別。
〈希望〉詩三闋六十字,而〈蘭花草〉歌詞兩節八十字,比原詩多出二十字,且改動原詩二十八字:
我從山中來,帶著(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早(好)。一日看(望)三回,看得(望到)花時過;蘭花卻依然(急壞看花人),苞也(花苞)無一個。轉眼(眼見)秋天到,移蘭入暖房(移花供在家);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期待春花開(明年春風回),能將宿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祝汝滿盆花)。
那麼,誰根據作曲需要改動〈希望〉詩為〈蘭花草〉歌詞的呢?
胡適家鄉的〈績溪縣志〉收入了胡適的〈蘭花草〉詩,解決了這個疑問。且此詩與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出版的《中外流行歌曲》收入的〈蘭花草〉歌詞僅有十四字的改動: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眼見(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能)忘,但願花開早(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滿庭花簇簇,開(添)得許多香。
這十四字改動中,且有「急壞看花人」句,再回到了胡適的〈希望〉初稿。因此,推斷將〈希望〉詩改為〈蘭花草〉歌詞的,不是別人,正是胡適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