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九六三年以來,每年四月二十九日鄭氏登台紀念日,在台南延平郡王祠,都會舉行「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由中樞主祭。
二○一三年,台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質詢時,問台南市政府舉辦鄭成功文化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批評鄭成功到台灣「是漢人的殖民政權,原住民真正的聲音在哪裡?台灣的獨特歷史難道只是鄭成功,有沒有看到原住民的啜泣與眼淚?」
谷暮.哈的質詢,很明顯地反映出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在馬政府時代,她的詢問並沒有產生立即的效果。二○一七年三月,民進黨原住民立法委員谷辣斯.尤達卡要求內政部長取消「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四月蔡政府行政院立刻核定鄭成功祭典改由台南市長主祭,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
這件事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性意義,必須放置在大歷史的脈絡中解讀。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之後,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並以西班牙人為首,開始對外殖民。從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人便開始有計畫地在新舊大陸建立第一個殖民帝國,他們不僅對殖民地進行封建制、甚至是奴隸制的統治,而且在南美大肆掠奪黃金。一六二六年,他們並將殖民的觸角延伸到台灣北部。
十七世紀後,荷蘭繼之而起。一六二四年,荷蘭占領台灣南部。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攻打雞籠,西班牙人才退出台灣。鄭成功原本無意經略台灣。一六五九年,他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後退守廈門。荷蘭通事何斌向他鼓吹攻取台灣。鄭成功才在一六六一年四月底率領艦隊攻打鹿耳門。經過歷時數月大、小激烈的戰役,最後荷軍士氣瓦解,雙方才於一六六二年簽訂十八項和平協議。
台灣原本就是漢人與原住民雜居之地。日後率領清軍水師擊潰鄭克塽的施琅,祭拜鄭成功時,宣讀祭文一開始便說:「自從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南安侯」是指唐末隨王審之兄弟入閩的侯氏家族。南宋時期,侯宗貴又率九子遷居福建十八都。
早在鄭氏攻台之前,他們的後代即已有人陸續來台,並在此定居。更精確地說:鄭成功攻台時,台灣的主人並不是原住民。鄭成功是打敗荷蘭人,簽訂「十八項協議」之後,才取得台灣;並不是從原住民手中取得台灣。
鄭成功統治台灣期間,雖然帶來許多明朝遺民,而跟原住民發生過武力衝突,但他是採取「漢番分界」的政策,給予原住民高度的自治權,並沒有直接統治原住民。所以到了日據時期,許多的原住民部落還保有「出草」的風俗,才導致後來琉球漁民被殺的牡丹社事件。
說鄭成功到台灣「是漢人的殖民政權」,是「對原住民的殖民」,這根本是厚誣古人,為了政治目的,卻刻意扭曲「殖民」的意義。
國家教育院公布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台灣史的重點放在最近五百年的脈絡,也就是荷西時代。然而,蔡政府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史實,這到底是「略古詳今」,還是「扭曲歷史」,要歷史為政治服務?
黃光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