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為什麼在《三字經》中首先要教給孩子們孝悌?這些傳統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會還是否適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應該側重哪方面能力的培養呢?
《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的「香」就是指黃香。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中,有黃香的傳記。皇帝曾委任他擔任魏郡太守,所以黃香還是個不小的官,但傳統中國之所以記住黃香並不是因為他的官職,也不是因為他被皇帝誇獎過,而是因為「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早故,家裡又很窮,根本用不起被褥,但黃香對父親非常孝順,炎炎夏日,他怕父親睡不著,他就用扇子把父親睡的席子和枕頭給搧涼快了;在寒冬臘月,黃香就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席子和枕頭,讓父親能安寢。所以這故事又叫「黃香扇枕」,另外也叫「黃香溫席」。
這個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記載,黃香被稱為天下至孝之人。
所以中國老百姓之所以知道黃香,乃是因為他是個大孝子。
中國文化的基礎就是這個「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強調血緣關係的延續性。每個人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環節,你今天是小輩,明天就是長輩,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長輩,那麼你怎麼能指望當你變老的時候,你的小輩來孝敬你呢?如果沒有這種孝敬之心,人類的血緣之環,又怎麼能夠一環一環地傳接下去呢?
【原文】後漢黃香,字文強,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皆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搧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溫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引自《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