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認為公廁有四K(骯髒、惡臭、陰暗、恐怖),但隨著設備進步、商業設計、健康觀念,研發洗淨、消毒、保潔墊,還有診斷士查核公廁整潔及缺失,提出改善建議,現以乾淨聞名。
北京新公廁有提款機、新能源充電及無線網路覆蓋,打造家庭、工作、休閒及網路空間外的「第五空間」。上海浦東啟用無性別公廁,解決男女不均,並以電子螢幕告知排隊者使用情況。廣州也有太陽能環保公廁,兼具遮陽及備電功能。
公廁的清潔與舒適,不只關係環境衛生,且成為觀光、文化、科技及生活水準的指標,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惜,台灣重視及改善的腳步顯然慢了大半拍。
每次上公廁,多數人選擇蹲式馬桶,但得忍受排泄物到處沾黏的惡臭,本可減輕如廁負擔的坐式馬桶,有人竟直接站上去,留下鞋印,令人錯愕,公廁遍地汙泥、水漬及臭味,見怪不怪。
台灣想要急起直追大翻轉,營造潔淨廁所文化,一定要對症下藥。訂定周延法令,建置完善軟硬體設備,發揮公廁機能多元化,加強管理監督,宣導民眾整潔觀念,並檢視人口、公廁比及分布,才會有顯著成效。
紀湘湘(台北市/文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