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另一種國際化現象

劉阿榮  |2007.05.09
211觀看次
字級

台灣地區長期以來受歐美教育文化的影響,很自然地會以歐美(尤其美國)為主流文化的代表,因而當前我們高唱「國際化」口號時,其意涵相當程度地反映在學習、模仿美國及歐洲文明或生活方式。甚至,最狹隘的認知,可能只把說英語(美語)當作國際化的一種表徵,因此台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指標,常被誤解成校園學生說英語的人數、用英語授課的比例、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酘酘等,而忽略了課程內涵或學習過程中,對國際社會與他國文化的基本了解。

由於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語言差異、政治理念等因素,台灣地區對過去「兩極化世界」的另一強權:蘇聯,甚少接觸,十分陌生。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共和國經過了十幾年的轉型過程,目前已與其他各國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使世人得以一窺其變化。個人因緣際會,上週受邀參加在聖彼得堡大學主樓所舉辦的「第五屆關於包容問題的國際科學——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過程最令我感到興趣的是大會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用俄語發言,只有美國、英國、和我本人等幾位代表用英語宣讀,中國大陸學者(留俄的)則以俄文撰寫,用俄語發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在蘇聯瓦解後,俄羅斯聯邦還能扮演國際政治及學術舞台的重要角色,不但能邀請許多國家的學者與會,還把俄語當作大會主要語言,而大多數的學者也用各式腔調的俄語溝通,說實話,我連一句也聽不懂,幸好,有以俄語為專業的中國學者摘譯,能了解其梗概。

除了大會語言以外,俄羅斯的街道、招牌、公車、地鐵酘酘也都僅有俄文,很少有其他文字(近年新興的商店偶而有英文、中文),這種情形和美國很相似,總覺得自己是強國,我的語言就是最重要的語言,所謂「國際化」指的是各國學習我國、被我國所「化」的心態。我參觀了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大學,發現校內除了俄文,很少有其他文字,對我這個不懂俄文的外國人士而言,一下子變成了「文盲」,處處得依賴友人翻譯,真是回歸到「蒙昧時代」。

另一面,很諷刺的現象是,俄羅斯的「國際化」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大街上的汽車,除了俄製的拉達(LADA)汽車(大都很老舊了)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歐、美、日、韓、中國製造的小汽車和大巴士,宛如「聯合國車隊」,一個號稱軍事工業強權的國家,最基本的民生品卻徹底的被「國際化」了,真是怪現象。也許原來「蘇聯」時期,他們採「分工」方式,各邦分別供應不同產品,而俄羅斯以軍工業為主,蘇聯解體後,改採西方民主制,而開放國際貿易後,各國產品湧入,成為世界市場之一,至於未來的「國際化」將會演變成什麼狀況?仍有待觀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