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城的奮鬥】 幾內亞比索 穿梭雷區的醫生

文╱羅智強 |2017.06.09
20547觀看次
字級

文╱羅智強

不久前,我在廣播電台開了人物訪談的新節目,邀請了綽號阿福的陳志福醫生,談談他海外的行醫傳奇。

阿福醫生是軍醫出身。一九九一年,軍方接到外交部之請,要派遣一位牙科主治醫師前往西非國度幾內亞比索。當年,大眾對非洲認識不深,許多人視非洲為蠻荒國度,不願前往。無人志願的情況下,決定抽籤選出代表。但阿福自告奮勇,他跟長官說,台灣大部分地方都已造訪,非洲沒有去過,願意前往服務。就此踏上異鄉行醫之路。

「我到幾內亞比索是搭乘晚班機,抵達時已經午夜十二點多,機場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一下飛機看見入境大廳,整個人愣住。完全不像桃園機場等典型航廈建築,就是簡單的茅草房和鐵皮屋結構,當時我油然而生回家的念頭。」阿福對他第一天來到非洲時的印象,至今仍深。休息一晚之後,次日前往駐地醫院,沿途看到原始野生大自然風貌,才心下稍安,覺得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阿福所在的駐地醫院,原來是大陸貴州省的醫療團隊駐建的,但在貴州團隊撤離時所有器具都已破壞。阿福便跟軍中學弟等一起胼手胝足將醫院重新建設恢復。經過數年的努力,醫院受到許多友邦駐外使節與聯合國代表的稱讚,說來到幾內亞比索,沒有去台灣人開的醫院,算是白來了。阿福特別感謝當時派駐幾內亞比索的郭大使,傳承許多經驗,指導醫療團與農技團,度過許多難關。

阿福待的這間醫院其實並不大,員工約一百餘人,病床一百五十床。阿福第一年專職牙科工作,第二年擔任醫療團團長,牙科與行政工作同時接手。

我問他,非洲當地人,在西醫未普及前,是如何治療牙齒相關疾病?

阿福回答當地人不是拔牙,就是靠巫醫,用野草任意填塞,所以衍生許多發炎或蜂窩性組織炎情況,在阿福率領的醫療團隊抵達後,這情況才慢慢改善。

阿福又說,其實二十年前的非洲衛生環境相當惡劣,當地人多半沒有刷牙習慣,他們用樹枝剔牙,但特別的是蛀牙罹患率比台灣人低,阿福研究後,發現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地幾乎沒有精緻食品,居民的食材都是原始天然的食品。不過,雖然沒有蛀牙問題,但牙周病卻仍讓當地人相當困擾。

我問起阿福,在行醫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阿福說,有一次當地爆發霍亂,他一看到病患所表現的病徵,就直覺判斷是霍亂,後來經檢驗確認,阿福立刻連繫非洲當地指揮官進行封村,避免疫情擴大;除了疫情,當地政情不穩,時有局部戰亂,也常常會有戰爭傷患或者民眾被地雷誤傷的情形,有時也會有大量傷患湧入,在那個時候,基本上就不分是外科還是牙科,或者有沒有兼行政主管,全部都要投入救人的工作。

幾內亞比索與我國斷交後,阿福和醫療團員,被迫先轉移至塞內加爾。

但這時,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原來塞內加爾仍有內戰,政府軍與叛軍對峙。雙方各自布下地雷,如何通過雷區,就變成一件傷腦筋的事。但醫療團的救人名聲,卻得到政府軍和叛軍的兩邊信任,居然都給了阿福他們各自在公路的布雷圖,還提醒阿福注意,只拿政府或叛軍各自的布雷圖並不保險,要二邊都拿到才安全。

團隊取得了布雷圖,便安全地撤至塞內加爾。

後來阿福又來到台灣在非洲的另一個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當時聖多美輿論,對聖國與中共斷交,改與中華民國建交不是很諒解,阿福醫療團承受的壓力相當大。阿福在聖多美派駐期間,遇到該國政變,是阿福第一次碰到有肅殺之氣的場合,所幸兩天後政變平安落幕。

直到二○○四年,阿福被外交系統找回台灣,在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服務,這是台灣負責援外的機構。阿福在組織裡負責非洲組的全球醫療衛生企畫案。他與前衛生署長邱文達合作,整合私人醫療院所,用一到兩所醫院支援國際,分別前往世界各地巡迴義診,包括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都有他們的足跡。

離開公部門以後,阿福雖然轉至NGO工作,但仍致力於海外醫療,特別是在教育訓練上,他希望把這個海外行醫的愛心種子,繼續的擴散傳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