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菩薩像。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經歷數月發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中心實業街發現福感寺遺址,此前僅見於文獻資料,有千年歷史的益州(成都)名寺終於重現於世。目前發掘現場只是福感寺的一部分,但已發現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溝渠等遺蹟,並出土逾千塊刻有《金剛經》等佛教經典的經板。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始建於兩晉、聲隆於盛唐的福感寺,受唐末戰亂的影響走向衰落,不僅湮沒於歷史煙雲,更讓後人幾無蹤可尋,由此在考古界留下一段公案——福感寺遺址,到底位於成都何地?
考古人員憑藉刻有「傳今福感寺」的經板,確認福感寺遺址所處地標——寬窄巷子旁,實業街原實業賓館處。報導指出,一千多塊出土的經板上,刻著佛教經典;一些篆刻文字上還殘留著的金粉,展現著往昔的肅然;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傳遞出僧侶的信念……地底下的實證,將文獻資料中的名寺逐步還原,一場歷時三十年的古寺尋蹤也就此落定。
據報導,成都市考古所副研究員易立、張雪芬,都是成都實業街工地的考古發掘領隊。他們對福感寺的了解,都來自文獻:福感寺從東晉延續到兩宋,一度是益州(成都)名寺,常有高僧駐留。唐代高僧道宣就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裡記載,成都時年常有旱澇,官家祈雨都要到此寺,「祈而有應,特有感徵」,寺廟因此得名「福感」。唐末宋初,戰亂波及,一度香火鼎盛的福感寺,逐漸衰落。
此次考古,發現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溝渠等遺蹟。出土文物中,最為吸睛的可能要屬一千多塊石刻經板。經板上秀麗的楷書、行書字樣,出自《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等佛教經典。而多達五、六百塊的石刻造像殘件,則展示當時的寺廟文化。易立說,按照殘件還原,最高的可達四、五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