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歌手巴布狄倫(見左圖/路透資料照片)五日終於發表他必須發表才能領八百萬瑞典幣(約台幣兩千八百四十萬元)獎金的演說。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歌手巴布狄倫(見左圖/路透資料照片)五日終於發表他必須發表才能領八百萬瑞典幣(約台幣兩千八百四十萬元)獎金的演說。
狄倫沒有出席去年十二月十日的二○一六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今年四月一日趁巡演瑞典之便,在一處秘密地點的小型儀式裡,由瑞典學院授予得獎證書。但依規定,諾貝爾獎得主須於正式頒獎典禮六個月內,就其得獎領域發表公開致詞,否則視同自棄獎金。致詞形式不拘,演說、演出、一首歌、影片皆可。瑞典學院五日宣布,收到狄倫二十七分鐘的致詞錄音,內容「迥出尋常,精采動人」。
狄倫追述他在音樂上所受影響,「巴迪賀利是我嚮往的一切 」,巴迪賀利是融福音歌曲、鄉村音樂、節奏及藍調等美國音樂風格為一的「原型」, 念高三的狄倫在賀利一九五九年墜機罹難前兩天,不遠千里去聽賀利的演唱會。
歌詞是文學嗎?歌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爭議至今未休,狄倫縷述他的文學淵源,包括《魯賓遜漂流記 》、《唐吉訶德》,然後說:「關於我小學時代讀過,至今深銘我心的書,我要告訴大家其中三本:《白鯨記》、《西線無戰事》和《奧德賽》。
最後,狄倫提醒大家,歌詞主要不是給人讀,而是要唱的,唱起來,才能體會歌詞的內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