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主管機關為鼓勵年輕人參與資本市場,頻繁出招,此種為活絡市場的做法,確為用心良苦,但是為發展交易量能所需,而聯合周邊單位大力行銷,吸引年輕人進場投資,是否恰當,也引發熱議。
根據近期櫃買市場所公布統計數據,發現大部分年輕人,因為可運用資本有限,而不買股票,但卻是操作權證的主力族群。
令人感到喜的是,年輕人仍然相當關心投資機會,憂的是,年輕人進場是否已做好足夠準備?由於權證進入門檻低,對於可用資金不多的年輕人來說,提供以小摶大的操作機會,然而權證屬衍生性金融商品,具備高槓桿特性,若在不具有相當金融商品操作經驗情況,貿然投資,損失全部投入之權利金案例,屢見不鮮。
筆者以為,相關主管機構在推行宣導投資之時,應先加強年輕人對金融市場認識,舉證券市場為例,投資人應該學習操作的商品順序,按槓桿倍數由低至高排列,首先為買賣股票現貨,接著是使用槓桿操作融資融券,再來才是槓桿倍數更高的期貨和權證。
當然現今大部分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本金不夠,而無法從股票操作入手,由於這個問題牽涉台灣本身之低薪結構經濟問題,亦非屬證券主管機關權責能夠解決。
由於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價格之波動,皆是根據標的股票價格變化而來,故投資人即便不實際操作股票,還是必須對其有相當認識,才能規避重複吃到「龜苓膏」的機會。
而權證類商品除了價格波動劇烈之外,還有履約價、時間價值、行使比例、資金控管和券商造市品質等等因素,需要做通盤考量,為避免持續損失,造成生活額外負擔壓力,投資人應對投資標的之特性有深入了解後,再進場操作為佳。
除了補足年輕人金融教育之外,財金部會首長若欲吸引更多投資人進場,筆者建議應從正本清源開始著手,善盡管理監督資本市場之責,降低市場長期以來資訊嚴重不對稱之現象,讓市場投資環境回歸健全,重振投資人信心,莫令樂陞或必翔之類的事件一再重演,如此一來,只要投資人認為當前環境符合心中之進場標準,又何愁投資人不踴躍參與獲利機會呢?
梁允綺(高雄市/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