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第七屆黨主席選舉,經過六人激烈角逐,由吳敦義以十四萬四千餘票當選,因其得票超過半數,或將有利於未來黨主席權力的鞏固與行使,也為重振國民黨聲威,創造浴血重生,東山再起的契機增添助力。
雖然如此,上任在即的吳主席必定感到雙肩沉重,扛在他後背的是國民黨漸失民心的歷史包袱,橫在面前的是奪回政權的艱鉅使命,而手邊還有癰爛潰散、百廢待興的黨內事務急需徹底整頓。筆者本於言責,願向吳敦義先生提出幾點芻蕘之見:
第一、本屆黨主席直接面臨的挑戰就是二○一八年的縣市長選舉,而其中首要之務,應為全力贏回台北市長寶座。以目前藍綠版圖觀之,二○一四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僅得六席,而民進黨占十三席;二○一六年立委選戰,國、民兩黨席次比逆轉為三十五比六十八;同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得票六百八十九萬張,超過朱立倫三百萬張以上。雙方差距十分懸殊,若想一舉扳回半壁江山,恐非朝夕之功所能奏效。
惟就台北市而言,自民國八十三年改制民選以來,得票數多以藍軍為眾。唯一例外是三年前的柯連之爭,當時國民黨之所以慘敗,厥為黨內離心離德,黨外民氣盡失之故;況且兩位候選人背景對比強烈,予人以「權貴與庶民對陣」之聯想,無奈黨內決策者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自無致勝之理。如今事過境遷,情勢轉為有利,正是揮軍北市,收復失地的絕佳機會。
台北市首善之區,動見觀瞻,中央機關、各大企業、傳播媒體等莫不聚集於此,一旦奪回執政權,對於國民黨來說,絕不止於象徵意義,更具有高度戰略價值。不過,基層黨員心中陰影猶在,惟恐黨中央重蹈覆轍,逆勢而為,甚或師心自用,因人廢事。
因此,雖說候選人需經黨內機制決定,但仍應以最具勝選實力者為優先考量。吳主席善於調和鼎鼐,相信能不負眾望,推出最佳人選,以斬將奪旗,得勝而歸。
第二、組訓工作為要務。政黨的天職,即為動員群眾,打勝選戰,爭取執政以實現理想。倘若領導人任由組織鬆弛、人心渙散、菁英流失,則何以呼群保義,博得民意支持?早期的黨員訓練係由革命實踐研究院(現稱國家發展研究院)擔綱,專事徵求天下英才,透過訓練以蓄積能量,充做未來從政的人力資源。接受培育的對象還包括各行各業的青年領袖,甚至無黨籍傑出人士,俾能納為國民黨的支持者或代言人,以擴大對全民的接觸面與影響力。
我認為,國發院被長期閒置,是國民黨傾頹的原因之一,而快速招收優秀人才並及早投入試煉,是重返執政的必要手段。
至於組織的發展,宜保持恆動狀態以與時俱進,各級黨部若不能與廣大民眾相結合,產生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則難以生根發芽,開枝展葉。吳主席出身基層,循序而上而位列公卿,當然比空降高官更了解民間疾苦,也更懂得如何擁抱群眾。尤其他常以經國先生的提攜為念,就應深諳「永遠和民眾在一起」,絕非只是口號而已。
此外,睽以當前的政治生態,地方政府的政治力幾已凌駕中央之上。這些重要公職,應儘早規劃適當人選,使其浮上檯面,適時曝光以儲養德望。
回顧過去五都、六都選舉,國民黨的口袋裡除了幾名此仆彼起,屢敗屢戰老面孔外,就是些沾親帶故的世家之後,選民已感厭倦。其實,國民黨內濟濟多士,可惜未及時培養,才致臨敵之際現出捉襟見肘的窘境。早年兩蔣時代曾拔擢地方俊彥無數,都是詳為籌謀、細心運作下的手筆。
國民黨能否再起,關乎台灣民主政體的健全發展,我們至盼新任主席上任後能以歷史為鏡,以前車為鑑,大刀闊斧進行創新改革,以竟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