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冷戰時期所形塑的國際關係架構,讓南亞的印度想崛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並擁有其一定的國際地位。
在國際關係當中,到底印度是否夠資格成為一方之霸,其相關爭論尚未停止,但不能否認的是,印度自一九九○年代進行經濟改革,其相關成果已受到世界關注,特別是在其資訊科技業的發達,讓印度人才成為世界大國與跨國企業爭相延攬的對象。
而人口超過十億的印度,其未來的市場潛力不容忽視,讓這個擁有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印度成為矚目焦點。
一國是否強大,其軍事能力往往成為評析的焦點之一。現實中,印度擁有核武,因此可被稱為核武大國,其投射載具(地面與空中)與射程,也日益精進當中。
對於南亞的巴基斯坦或亞太地區的中國大陸來說,在國家利益上,印度與這兩個鄰居皆相互爆發過戰爭,特別是兩國與印度在邊界上皆有利益衝突,雙方也因此引發數起軍事衝突,例如:一九四七年第一次印巴戰爭、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一九六五年第二次印巴戰爭與一九七一年最後一次印巴戰爭。這些血淋淋的歷史,成為印度與其他兩國在交往上,仍舊擺脫不了相互較勁的意味。
經濟上,印度雖然有傲人成績,但其國內貧富差距相當巨大,在印度境內也因汙染的原因,造成印度用水極為不便,有些地區更無乾淨的自來水可飲用。
更嚴峻的是,印度社會對於女性也依舊充滿歧見,婦女被侵犯的案例層出不窮,傳統且嚴謹的社會階級制度與對女性的歧視,已成為印度國內當前不安的原因之一。
當前印度除積極發展經濟外,對於向聯合國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也相當用心,從一九九○年代起成為印度的目標,二○○四年更與巴西、德國和日本組成「四國集團」。
對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改革方案,主張在考慮當前各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發展中國家需要增加的情況下,聯合國應透過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雖然國際上尚未完全承認印度的大國地位,不能忽略的是,隨著印度的整體發展,加上當前整個世界重心,由傳統的西方國家漸漸轉移至亞太地區,印度成為一方之霸尚有爭議,但可了解的是,印度想成為南亞或整個亞太地區的強權,已不是新鮮事,未來只會更用心經營其國際地位,印度政府將持續努力經營。宋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