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的假日午後,家長們帶著孩子到兒童遊樂場玩耍,享受親子同樂的時光。孩子們在堆滿五彩繽紛塑膠球的球池裡盪鞦韆、溜滑梯、恣意翻滾跳躍,充滿活力。
遊樂場裡還有精心設計扮家家酒的場地,幾可亂真的蔬果、麵包、飲料以及生鮮模型,讓小朋友推著迷你手推車模擬「採購」、「結帳」然後到各自的小廚房「烹煮」。有位女童扮完家家酒想去其他地方玩,仰起頭來跟爸爸說:「老師說玩具不玩要收起來,要『物歸原位』,放回原來的地方。」爸爸只顧低頭滑手機,不耐煩地回答:「我們花錢買門票,店員會收拾,妳隨便放就好,快去玩其他的東西。」
另一邊,小男孩堆高積木,吸引了學步中的幼童靠近。家長張開雙臂,把所有積木掃到自家前,嫌惡地瞪了幼童一眼,男孩彷彿受到暗示,一把推倒幼童。原本充滿歡笑的兒童樂園,卻因家長錯誤的引導,潛藏危機。
根據研究,「遊戲」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成長管道。在遊戲中能充分表現自己,嘗試了解他人,進一步調和身體、知覺與情感的發展;對家長而言是實踐家庭教育的舞台。
兩位家長的不良示範,前者錯過生活教育的好機會,讓孩子誤以為有錢就是老大,凡事付錢就有人代勞;後者破壞了孩子培養分享的美德,埋下日後霸凌的種子。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計,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使命與任務,家庭教育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家庭教育反成了教育的逆流,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埋怨一代不如一代。
韓世偉(台南市/教育部台南市聯絡處上校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