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雖端出新農業大政,然而對於農民和消費者最關注的農產品產銷失衡情況,未見改善,菜價波動如坐雲霄飛車。
原先順利輸到中國大陸的農漁產品,也因兩岸關係急凍,不若先前般暢行無阻,農漁民憂慮影響生計,也反映在民調的數字上。
蔡政府施政重點之一,落實食安五環,讓食品安全成為台灣的驕傲。事實是食安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包括;蔬果農藥殘留超標、養殖烏魚子含雌激素、乳牛遭結核菌感染、雞蛋戴奧辛含量超標、過期農漁產品改標販售等。
特別是一連串施政措施如;擬開放日本核食進口、放寬農藥使用及殘留標準、放寬校園營養午餐認證等,手法急躁,讓外界質疑政府為了經濟利益,打算犧牲國人健康,食安沒搞好卻成為民怨。
有關農村基層勞動力短缺的根本問題,蔡政府雖推動許多替代方案,如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成立農業公費專班等,唯效果有限,緩不濟急。
這一年以來,農政機關忙於推動一連串「試辦」新政,如:綠色對地補貼、農業保險等,許多「新政」,過去農委會已委請學者專家研議多時,卻遲遲未全面實施,關鍵在於農民接受度不高,如農漁業保單,政府補助保費三分之二,也僅一百七十四張,八百多萬元。對此亦未見蔡政府有何高明的作為。
在漁業方面表現,更是乏善可陳,不僅歐盟給我國遠洋漁業的黃牌危機尚未解除,傳統沖之鳥海域捕魚權的爭議,迄今亦未搞定,加上全球海域和資源爭奪激烈,台灣漁民出海捕魚的處境愈顯艱難。
對於全球正積極發展的水產養殖業,國內則因地層下陷、病害叢生、國際市場開拓不易、不當藥物殘留、新科技研發停滯、政策偏誤等因素影響,昔日榮景不在,產量退居全球第十九位。儘管海洋已是人類未來糧食、能源的重要來源,蔡政府對於海洋漁業重視程度,遠不如農業,應重新擘畫新的海洋及漁業發展戰略。
在禽畜方面,有關口蹄疫疫區除名,禽流感有效防治,格子籠雞的爭端,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因應等,產業面臨的諸多危機並未緩解。
執政滿一年,離蔡總統承諾「建立農業新典範」、「推動安全農業」及「重視生產與農業行銷」,讓農業成為真正賺錢的事業,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若無法對症下藥,農漁業將難以展現新貌。能否察納雅言,翻轉施政軸線,就看蔡總統的智慧。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