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三十九歲的馬克宏,在十四日宣誓就職法國總統,成為自拿破崙以來最年輕的法國領導人,也是當今所有民主國家最年輕的領袖,馬克宏也在法國政壇開創了新中間(偏右)的新局。
這個政治新局,乃是植基於歐美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產業不斷向海外低價勞動市場出走,但執政階層卻未能有效彌補經濟變遷下的受害族群。
此外,二○○八年金融風暴的苦果持續迄今,深化了民眾對貧富不均的不滿,再加上資訊科技躍升,網路平台及社群媒體透過有心人的操作,造成各種聳動的假新聞如水銀瀉地般混淆視聽。
於是過去幾年來,一股反精英、反建制的民粹思潮,在大西洋兩岸風起雲湧,並在二○一六年達到巔峰,其結果包括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匈牙利和土耳其不斷朝右傾的極權路線前進。
在法國,極右派的民族陣線候選人雷朋,以及獨立候選人馬克宏,都是乘著這股反建制浪潮順勢而起。其中民族陣線做為一個邊緣黨派,訴求包括「法國優先」(即法國公民擁有工作優先權)、反移民(每年移民人數不可超過一萬人)、反歐盟(承諾舉辦脫歐公投)、並拒絕承認法國政府在二次大戰中,對猶太人所遭受納粹迫害負有任何責任。
至於馬克宏則從未參與過選戰,也沒有政黨背景,二○一四年被聘到經濟部任職,二○一六年四月自組了「前進黨」,同年八月向內閣辭職參選,主要政見包括支持歐盟,重建「更有效率、更現代、更公平的歐洲」,並力主改革經濟政策,讓年輕人獲得更多工作機會。
在今年四月底的第一輪大選投票中,馬克宏和雷朋分別以百分之二十三點九及百分之二十一點四的得票率,擊敗了自一九五○年代以來,即長期輪流執政的共和黨(百分之二十點零一)及社會黨(百分之六點三六)。
顯示選民對傳統政治人物的厭倦,以及對主流機制的不滿,隨後在五月七日的第二輪投票中,馬克宏因獲兩大黨的聯手支持,以百分之六十六的投票率登上總統寶座。
馬克宏任命名共和黨中右派地方首長菲利普為總理,希望藉此吸納更多中右派年輕議員加入,以便迎接下個月展開的國會改選,期能確保他順利推動改革方案,解決三大挑戰:第一、法國百分之十的失業率,是二十八個歐盟會員國中最高的,其中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二十五 ,馬克宏承諾要將全國失業率降低到百分之七以下。
第二、法國的公共開銷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五十六(德國為百分之四十四,英國為百分之三十九),馬克宏承諾將要撙節六百億歐元,並裁撤政府部門十二萬個職缺。
第三、法國的經濟成長率偏低,馬克宏也承諾要從改革歐元、降低公司稅著手,帶動產業投資與景氣復甦。
在選民日漸不耐的今日,複雜的議題,很容易被簡化成情緒性的訴求,如若馬克宏的新政未能立竿見影,評論者指出,民族陣線和其他極端主義在下一波選戰中,恐將形成更劇烈的反撲,不可不慎。
蔡明燁(英國/歐洲台灣研究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