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悅遠來 報紙的更正版 文/張祖詒 |2017.05.07 語音朗讀 17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現代逍遙遊:100歲帥哥的優雅旅程》,聯合文學出版 《華盛頓郵報》更正版剪影。 圖/聯合文學提供 本報周一至周五的「論壇版」有讀者投書專欄。 文/張祖詒 每日閱讀報紙,是我日常生活例行事項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項目,而且是最喜歡的一項。 寓美期間,除了每天必讀華文世界日報之外,也在超市附近的報攤,時常購閱當天的《今日美國》(USA-TODAY),偶爾也會買一份《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已成習慣。 這兩份報紙,是國際報業中具有龍頭地位的大報,除了細讀其言論立場和詳實的新聞報導之外,更發現兩報都有一頁特別版面,因在華文報紙很少見到,所以讓我發生極大興趣,那便是整頁的更正版(Correction)和讀者投書(Letters To The Editor),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談。 新聞媒體既是社會的公器,在民主社會裡,更有所謂「第四權」冠冕的影響力,對社會大眾負有誠信責任。報紙肯用巨大篇幅,闢設更正版和讀者投書專欄,確是恪盡報導服務社會的責任,實踐誠信的表現,可愛又可佩。 單以《華盛頓郵報》(簡稱《華郵》)為例,華郵編輯部還鄭重其事,每天在報上刊有聲明,承諾凡在華郵所載文字,如有錯誤,定必更正,並歡迎讀者去函,不失為世界第一流報紙的風格。 更正內容無所不包 《華郵》的更正版和讀者來函欄,內容大到天下大事,小到芝麻綠豆,應有盡有,讀來頗有趣味,在此試舉數則為例: .歐巴馬總統以國宴款待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夫婦時的菜單,有媒體報導,指加拿大廣播公司的W女士對之作出啾啾的聲音,那是不準確的。W女士在網上說:她沒有噘嘴發聲,她當時是對著楓葉糖漿說,如果這不是來自魁北克,那一定是錯的。 .藝文版說,電視「阻礙發展」(Arrested Development)節目中的演員名字是Barry Zukerbers,那是錯的,他正確的姓氏是Zuckerkorn。 .書評K君和R君合著的《冬天來了》(Winter is Coming),誤稱俄羅斯總統葉爾辛在一九九三年憲政危機時,下令坦克車砲轟莫斯科的總統府。錯了。其實坦克車砲轟的是俄羅斯國會大廈。 上舉幾個簡單話題,在更正版和投函欄中每則只占很小篇幅,但可看出那個版面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暢所欲言,百無禁忌。如此盛況,長年不變,想必歸諸兩個因素:一是讀者和投書者都是心存善意,用字妥適,並無責難或挑戰意味。二是華郵處理那些更正或投書的態度,不論來者身分地位,一視同仁,並有認錯的謙卑。如此作法,很似中國人作生意的兩句老話:「公平交易」、「童叟無欺」。就因那麼公平,所以能夠「近悅遠來」。《華郵》更正版精神正在於此,不管A君或B君一概採納,是其公正辦報的可貴之處。 當然,《華郵》或《紐時》也會犯錯,像二○一六年大選民調的報導,完全失準,但並不損害他們「更正版」的良好聲譽。 反觀華文報紙(包含台灣各大報紙),似乎尚無考慮做出如此開明作風。即使若干大報設有「論壇」或「廣場」或「觀點」等版面,事實上只供少數知名作家發表高論之用。 依據筆者個人真實經驗,除了一次某報某項報導明顯有誤,投書指出其謬,曾蒙刊登更正之外,其餘多次,雖有史料或實證指名某君宏文與史實不符,但報紙或雜誌皆因有關情面,概以人情方式處理,以致讀者大眾對某項事件根本無從得知史實真相,不無遺憾。 我至誠願望,華文報業中,不久將來,會出現某家報紙,毅然開風氣之先,勇敢地作出劃時代創舉,設置專頁(至少專欄),公開接受各方的更正與投函,從此可讓讀者更將勇於發揮善意,讓作者下筆更為謹慎,報紙更獲社會信賴。 (摘自《現代逍遙遊:100歲帥哥的優雅旅程》,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張祖詒 民國七年生,江蘇常熟人,畢業於私立上海法學院。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民國六十一年至民國七十七年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頗負時譽。著有《蔣經國晚年身影》、《帚珍集》、《寶枝》等書。 前一篇文章 勞資雙贏 良心企業讓員工辛苦看得見 下一篇文章 詐騙童話 博學之士也會受騙上當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小說賞讀】引路人:特納【職場心法】同理自己 也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