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漢龍
登山健行常有機會穿越山洞,走入深邃的洞穴,伸手不見五指,戰戰兢兢扶著冰涼的洞壁,腳則如履薄冰般摸索前進,洞愈長,不見時間推移,愈覺心情忐忑不安。而當一絲亮光照入,哇!「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心情立即放鬆,光正是希望的指標。
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題雖為〈觀書有感〉,卻是光與影最佳寫照,不論陰晴,只要有光就有陰影。光讓人安心,感覺安全;而進入陰影裡,則會立即清涼、放鬆、平靜。所以,縱使一片小小的鏡面,也可發現光、影和時間、靜謐互為表裡的底蘊;相互呼應、相互依存。
莊子在〈齊物論〉中有段「罔兩與景」的對話:罔兩問景:剛才你在走動,為什麼突然停下來呢?剛才坐著,現在又站起來。你怎麼躁動不安,到底為什麼呢?景無奈的說,做為人家的影子,必須依附形體身上的我,被形體所牽制,才會坐立不定,我也是無法自己做主啊!景就是影子,罔兩則是影子外的一層光暈,影子對隨形的光暈,真的是再多的語言也解釋不清楚!
可是人的記憶,似乎無法從光影之間去抓取,卻在整理相片時發覺他們的蹤跡,卻已泛黃……,那抹青春的琅琅笑聲和斑駁古老的建築,試圖從你我被霜雪染白的髮絲和深陷的皺紋間搜尋,卻總是無意間在低垂的眼角尋獲片片段段;猛一抬頭,陽光已靜悄悄移到牆角,影子從泛紅、到泛黃,走入暗黑,記憶不見了。
與其長吁短嘆地躲在暗處盯著影子踱步,將無法了解向日葵為何終其一生不知依附著它的影子是否存在?亦無法體會雲縱使飛快,也甩不掉影子的跟隨;所以,倒不如大步邁出,走出洞穴,迎向光明,讓明亮的光線穿透全身每一顆細胞,溫熱地梳洗每一寸肌膚,和肺腑同步呼吸?光如水,影亦是水,光影相隨,「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