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漢時期,人才問題已成為名家的「熱門話題」,不少仁人志士都對此有過專門的論述。
◎董仲舒論人才
漢武帝時期的名儒董仲舒曾針對時弊,撰文指出:
「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才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
針對這種「按資排輩」的做法,董仲舒呼籲:「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
同時,他還提出了兩條用人的對策。一是定期舉拔人才,將此列為高級官員的職責,以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和獎懲依據;二是不僅要積極選拔人才,還要大力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興辦太學。
◎東方朔論人才
與董仲舒同時代的東方朔寫了一篇名為〈答客難〉的文章,奉勸當政者能慧眼識賢和放手用賢。他說:在人才的使用上,此一時彼一時,「時異事異」。戰國時,諸侯相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所以蘇秦、張儀之流都居卿相之位,澤及後世。而今則不然:天下太平,諸侯賓服,賢與不肖沒什麼明顯的差別,一切均由君主用與不用來決定。
即便如此,東方朔並不主張自暴自棄,而是鼓勵人才加強自身修養,繼續提高綜合素質。東方朔還以自己特有的滑稽與機智,援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委婉地要求漢武帝「舉大行,赦小過」,不要求全責備,而應廣攬人才,大膽起用人才。
◎王褒論人才
漢宣帝時期的諫議大夫王褒,在他奉命寫的〈聖主得賢臣頌〉中,他將賢才比作國家所使用的器具。他說:「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
王褒還認為君主和人才的關係如同魚和水。他說:「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只有上下俱欲,歡然交欣,方能「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桓譚論人才
東漢光武帝時期的給事中桓譚,針對劉秀好圖讖而帶來的不正之風,曾多次上疏,力主禍福在人不在天,應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在其中一份奏折中,他寫道:人才乃國之大寶,他是比和氏璧和隋侯珠篋稀世珍寶,還要貴無數倍的無價之寶,是關乎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在其《新論》一書中,他又談及王莽的敗亡在於失去人才。他說:「王翁始秉國政,自以通明賢聖,百謂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舉措興事,輒欲自信任,不肯與諸明習者通共。苟直意而發,得之而用,是以稀獲其功效焉,故卒遇破亡。」
在桓譚看來,普天下的人才共分為五個級次,即「賢有五品」,一是鄉里之士,二是縣廷之士,三是州郡之士,四是公輔之士,五是天下之士。其中,第四等「公輔之士」和第五等「天下之士」,可以稱之為「大才」。
桓譚還認為,大才當然有大才的用途,但也有其麻煩:越是大才越難以實現其抱負。原因是:他們的志向和才幹往往不為他人所理解,一旦「露崢嶸」,又往往招致各方面的嫉妒,以至「事未修而謗興。」那時候,由於大才「少不勝眾」,弄不好還會落個以才逐、以智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