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 白日到夕陽西下 寂靜來敲門

文/記者李碧華 |2017.05.01
1019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李碧華 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美術館本是承載各種藝術內涵的場域,是否還能有更多的可能?各種藝術能量在北師美術館中匯聚與激盪,創造出美術館與觀眾間多元的想像與對話。藝術家跳脫現存藝術類型的框架,自由地運用各種媒材創作,持續實驗與探索。

北師美術館設立於擁有百年歷史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坐落於寧靜校園與繁華都市的交會處。建築物面向城市馬路的一側由大片玻璃窗所構成,開放的建築語彙使其成為城市與校園之間的藝術觸媒。為鼓勵創作者,北師美術館推動「作夢計畫Dreamin’ MoNTUE」,今年展出葉名樺《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創作靈感來自葉名樺於北歐駐村時,感受到自然變化瞬息萬千的力量,藉此探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影響。

布置成空白畫布的美術館,勻出大片寂靜,創作團隊結合了裝置、聲音、影像,將對大自然的感知轉化為美術館的場景;創作者也將不預期地現身展場,引領觀者跳脫日常的喧囂,放開感官,回到身體最純粹的狀態,創造出全新的觀展經驗與開放的參與模式。在白日到夕陽西下的時刻,觀眾可預約享有一個人的美術館時間,獨自與作品、空間交織共融,一起創造一場有機的邂逅!

【館長的話】

與藝術家不期而遇



館長林曼麗為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系主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曼麗說,在每天不斷地變化、有著不同樣貌的北師美術館,《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進入一場用身體感受,藝術家將隨機地出現,或許也會在展覽中與你不期而遇……。

本館已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巴黎羅浮宮、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等合作,落實博物館與美術館人才培育,成為發動城市美學的引擎。

超脫客觀時間

寂靜與獨身間 碰觸內外疆域

光之敘事,時空歸零 1

感知不僅超脫了客觀空間,也超脫了客觀時間。下午四點到七點,晝夜交界之時,從日照到日落,室外由明漸暗,再漸轉賴燈光,室內得以維持照明,延續了時間,也創造了時間。整體在自然時間移出、人工時間移入之際,疊合多重時間軸線,同步運行,交會於光的出現與消逝。

個人的感知經驗 2

引納劇場的流動發展轉換至展示空間的移動及觀者感受鋪陳,此次展覽觀者將可選擇獨自一人進入到美術館空間,在寂靜與獨身之中碰觸內在與外在世界的模糊疆域。複合空間裝置使用的塑膠原料顆粒皆為回收再生粒,展期結束也將全數回收,使原料能再被重新製成使用。

聲音視為寂靜之延伸 3

不斷地變化,用身體感受的展覽,抽象又深遠。聲音或音樂被視為時間、節奏、速度、韻律、情感、甚或寂靜之延伸,葉名樺突顯了其方向性、空間感,不在單只是包覆性的環繞音響等行動之可能。

單頻道數位錄像循環、多聲道錄音、喇叭單體元件等運用,更提供了表演能量。

成為生活的燃煤 4

葉名樺透過身體、感官和美學角度去詮釋及繪出時間之於世間的樣式,脫離劇場於美術館的再言說,創造屬於觀者個人的感知經驗,獲得的能量得以一種新的態度面對創作,並成為生活的燃煤。

前進展場

時空變幻的

私人體驗

創作/葉名樺

用電影切割帶入暗夜 1

太空包、再生塑膠顆粒等複合懸吊裝置,再加上多聲道錄音、無線耳機、喇叭單體元件、現場演出,創作者葉名樺運用電影切割畫面的手法,在下午四點到晚上七點,隨著夕陽照射,和以冰為主軸的空間裝置帶入暗夜,運用時空的變幻,讓觀眾感受不同的集體或私人體驗。

空白卻又清醒的時刻 2

以北歐的生活體驗為發想,引人凝思自我和自然的關係。葉名樺回溯到那一刻,走在冰冷的雪地上,周圍無聲無人,看到夕陽將雪暈染成紫橘紅粉的顏色,當下感覺到完全空白卻又清醒的時刻。

對自然的景仰 3

獨特的異域體驗,引發葉名樺創作了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寂靜敲門》,流露出對自然的景仰、人與自然的繫屬,以及寧靜所帶來的強大療癒力量,引發了長期生活在高度文明世界的人們,重新思考和感受往往被忽略的周遭自然界。

從聲音動靜聽見舞蹈 4

複合懸吊裝置(太空包、再生塑膠顆粒)、循環聲音、單頻道數位錄像、表演 ,組成舞者的「動」聲,或許是衣服摩擦的聲音、或者是腳步拖過地板的聲音、也或者是轉身激起的風的聲音。在《寂靜敲門》中,放大了平常不會聽到的聲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