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還原「藏經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左)、科博館長孫維新(右)。圖/喻文玟
【本報綜合報導】二○一五年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七十七歲的樊錦詩原以為自己可以睡個好覺了,但她發現,自己只能「退而不休」,關於敦煌莫高窟保護的很多事情都還得找她。
樊錦詩用五十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守護者的平凡與偉大,就連季羨林都稱讚她功德無量。她的一生都在為莫高窟的文物保護而奔走,哪怕如今已經是七十九歲高齡,卻依舊在編纂《莫高窟考古報告》,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從敦煌研究院院長一職卸任後,樊錦詩沒有回到老家上海,而是留在了敦煌。「我每年會做一次研究總結,從管理、業務方面,都會給他們提些建議。還有當院長時欠下的事,還得做。如果有募款,他們也還會找我。」
一九六二年,即將畢業的樊錦詩到敦煌莫高窟實習時,她被莫高窟的壁畫震撼了。當時一天吃兩頓飯,住的是十多平方米的泥屋,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要幾個月才能洗上一次澡。一九六三年大學畢業分配時,樊錦詩的丈夫彭金章分配到了武漢大學當教師。畢業分配的單位裡沒有敦煌研究所,這讓樊錦詩鬆了一口氣。但意外發生了,敦煌莫高窟跑到北大要人,說四個實習生都要。她接受了學校的分配,樊錦詩說,一生感謝先生、孩子的支持。
從到敦煌的那一天起,樊錦詩就是工作狂。除了一九九八年力阻當地政府把莫高窟和一家旅遊公司打包上市外,樊錦詩為敦煌做過另個重要的決定,即是讓敦煌數位化。
數位技術 永保莫高窟青春
一九九八年,六十歲的樊錦詩接棒敦煌研究院院長。如何避免石窟和壁畫的消失,是擺在她面前的首要難題,她首先想到的是控制遊客數量。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電腦,六十五歲的她,決定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位檔案,利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永保青春」。
二○○三年,她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案,建議利用現代數位技術,展示莫高窟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藝術。二○○八年底,投資二點六億人民幣的莫高窟保護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保護工程開始實施。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等工程外,還要完成一百四十九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和數據庫建檔。
一生做好一件事 功德圓滿
二○一六年四月,數位敦煌上線,三十個經典洞窟、四點五萬平方公尺壁畫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向全球發布,網站還有全景漫遊體驗服務,網友可以通過全屏影像技術看到整個石窟的全景。
曾有媒體訪問樊錦詩,她認為莫高窟精神是什麼?樊錦詩說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用他們的智慧和青春孕育出了莫高窟精神,那就是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一番話道盡樊錦詩對敦煌付出一生的寫照。
樊錦詩說,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就是她的家,「有時想想,人這一輩子能做他喜歡的事情,還能做出一點事,這輩子就算沒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