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為家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2017.04.27
2676觀看次
字級
科博館還原「藏經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左)、科博館長孫維新(右)。圖/喻文玟

【本報綜合報導】二○一五年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七十七歲的樊錦詩原以為自己可以睡個好覺了,但她發現,自己只能「退而不休」,關於敦煌莫高窟保護的很多事情都還得找她。

樊錦詩用五十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守護者的平凡與偉大,就連季羨林都稱讚她功德無量。她的一生都在為莫高窟的文物保護而奔走,哪怕如今已經是七十九歲高齡,卻依舊在編纂《莫高窟考古報告》,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從敦煌研究院院長一職卸任後,樊錦詩沒有回到老家上海,而是留在了敦煌。「我每年會做一次研究總結,從管理、業務方面,都會給他們提些建議。還有當院長時欠下的事,還得做。如果有募款,他們也還會找我。」

一九六二年,即將畢業的樊錦詩到敦煌莫高窟實習時,她被莫高窟的壁畫震撼了。當時一天吃兩頓飯,住的是十多平方米的泥屋,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要幾個月才能洗上一次澡。一九六三年大學畢業分配時,樊錦詩的丈夫彭金章分配到了武漢大學當教師。畢業分配的單位裡沒有敦煌研究所,這讓樊錦詩鬆了一口氣。但意外發生了,敦煌莫高窟跑到北大要人,說四個實習生都要。她接受了學校的分配,樊錦詩說,一生感謝先生、孩子的支持。

從到敦煌的那一天起,樊錦詩就是工作狂。除了一九九八年力阻當地政府把莫高窟和一家旅遊公司打包上市外,樊錦詩為敦煌做過另個重要的決定,即是讓敦煌數位化。

數位技術 永保莫高窟青春

一九九八年,六十歲的樊錦詩接棒敦煌研究院院長。如何避免石窟和壁畫的消失,是擺在她面前的首要難題,她首先想到的是控制遊客數量。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電腦,六十五歲的她,決定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位檔案,利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永保青春」。

二○○三年,她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案,建議利用現代數位技術,展示莫高窟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藝術。二○○八年底,投資二點六億人民幣的莫高窟保護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保護工程開始實施。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等工程外,還要完成一百四十九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和數據庫建檔。

一生做好一件事 功德圓滿

二○一六年四月,數位敦煌上線,三十個經典洞窟、四點五萬平方公尺壁畫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向全球發布,網站還有全景漫遊體驗服務,網友可以通過全屏影像技術看到整個石窟的全景。

曾有媒體訪問樊錦詩,她認為莫高窟精神是什麼?樊錦詩說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用他們的智慧和青春孕育出了莫高窟精神,那就是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一番話道盡樊錦詩對敦煌付出一生的寫照。

樊錦詩說,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就是她的家,「有時想想,人這一輩子能做他喜歡的事情,還能做出一點事,這輩子就算沒白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