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親授的豆漿麵,又稱為佛光麵,是滴水坊的招牌。圖/永和學舍提供
滴水坊以粥代茶,帶給民眾福慧與健康。
圖/永和學舍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明亮的燈光和著輕柔悅耳的音樂,透過大片落地玻璃,在電動門啟闔瞬間流洩到了騎樓人行道,引起過往行人駐足。這是佛光山永和學舍整修完成後的滴水坊,在來往過客的口耳相傳之間,最近也成了中永和地區詢問度相當高的地標。
永和學舍是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居士所捐建,啟用至今二十年,建物日久難免有些問題,再加上原本位於二樓的滴水坊沒有廚房設備,相當不便,永和學舍住持妙宥法師著手整修工作。
妙宥法師觀察後發現,永和學舍過去與地方的連結並不明顯,一來是外觀上沒有明顯的識別,除了「熟門熟路」信眾之外,有些民眾並不知道永和學舍是佛光山的分別院;另外則是附近還有永和社大、中和社大、市民大學和救國團的社會學苑,在極度飽和情況下,永和學舍想以社教課程作為與民眾連結的管道,確實也相當不易。
結合書房 複合空間度眾
經過多番的研究討論,妙宥法師決定將滴水坊移往一樓,與原本的書房結合,打造成為融合書香與美食的複合式空間,用「門面」來吸引更多民眾。同時二樓空間則以活動隔間方式,作為文化、藝文展覽與活動區域,規畫短期活動或課程,提供無暇較長時段學習的民眾參與的機會,以擴大與中永和民眾的生活連結,接引更多人能夠來接近佛法。
妙宥法師說,整修完成的永和學舍與佛館樟樹林是佛光山目前「唯二」採隨喜方式的滴水坊,雖然勉強僅能維持收支平衡,但整修後確實增加了不少「客源」,像是附近智光商職的學生和教職員,「以前都是過門不入的,現在卻常都在滴水坊『聚餐』,甚至也把父母家人一起帶來用餐。而透過這樣的機會,也讓更多人知道永和學舍的社教課程,廣結更多善緣」。永和學舍去年九月底整修完成,十月開始試營運,十一月以一粥一飯一麵的方式,讓民眾隨喜用餐。
社會教育 種下福田善心
妙宥法師說,曾有民眾了解隨喜的涵意之後,發心送來白米、蔬菜等物資,為了表達感謝,學舍特別作了張「福田園地」,貼在牆壁上,結果引起其他人相繼效尤,甚至還有民眾自己拿了筆填上名字和金額,就把錢投進了福田箱。
「隨喜並非在縱容人們的貪念,而是能夠引發大眾善心的方式。由此可見,大師提出這樣的作法,確實也有其社會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妙宥法師說,畢竟滴水坊原本就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若能因此而在更多人心中種下福田善心,這一粥一飯一麵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