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八日於普門寺舉行第二場次。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台北報導】人間佛教讀書會「二○一七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的第二場次,八日有六百多位愛書人在普門寺「談生論死」。
會中,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勉眾,面對死亡,要先做好準備、預立遺囑,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方能往生淨土。
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永有法師以《心經》、《阿彌陀經》分享生死觀,他表示,曾有瀕死經驗者,在回顧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場景,即是助人,當重獲生命後,這些人變得更積極樂觀、珍惜生命。
人間佛教研究院海內外書院執行長妙勤法師,分享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佛教對生死的看法》,說明往生就像移民,需要具備資糧。生活中要力行三好、廣結善緣,期許大家多聽經聞法、把握當下,方能生死自在。
研討會壓軸的「談生死主題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邀請三位與談人,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師、永有法師、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就「生死輪迴中記憶會消失嗎」等議題,分享智慧與經驗。
慧昭法師表示,人有痛苦來自「忘不了恩怨情仇」,學會遺忘是個良方,透過修行放掉執著,能讓自己自在歡喜,並提點如何運用《金剛經》中離相的修行。
永文法師分享與病為友經驗時談到,面對生死要以「無住心」來面對,人間佛教的生活是修行、社會是道場。永有法師則說明二十幾年來催眠治療的發展,不同信仰的人死亡後看到觀音、聖母瑪利亞等,與意識田中留存影像的關聯。
覺培法師提到,星雲大師心繫眾生,是學佛人的最佳典範,勉眾要常親近善知識、培養更多善因好緣,遇境用佛法來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