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為舒緩季節性缺農工需求,將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經十一天的技術訓練後,擇優錄取九十名合格農業師傅,將協助高接梨、葡萄等高技術性作物的農務作業。
以如此速成方式所訓練出來的農業師傅,實務上能發揮多少預期效果,業界多表存疑。
日本政府為因應現今農業存在高齡化(日本六十五歲以上務農人數占總務農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七)、農工短缺、年輕人缺乏務農意願,除了打算採循序漸進方式,開放具日語溝通能力和農業經歷的外籍農工進口,亦積極結合民間企業,希望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及自助式科技的協助,來提高國內農業經營效能以及降低對人工需求。
為此日本政府計畫花費四億日圓,去促進農場自動化,並協助開發二十種不同類型多功能機器人。
協助農民進行分類、用藥、施肥、採摘、擠奶、運搬的智能機器人,建構由工業機器人承擔所有工作的室內農場經營模式,將可大量取代人工,並對農業產生革命性的轉變。透過人工智能來降低人工需求,是先進農業國家解決人力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
台灣在這方面的投資,明顯不足,特別是政府每年編列上千億的農業預算中,近七成係用於農民福利,用於科研的經費不到二成。
應該重新檢討調整農業經費編列與運用,加重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時透過獎勵措施,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相關技術、系統研發,建構新的農業經營型態,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同時也將先進的農業生產系統行銷全球,創造出龐大的商機,才是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長久之策。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