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張弛 引申為 當心、留神、注意

文/陳俊明 |2017.04.05
2400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張弛」一語為上古詞彙,首見於《禮記.雜記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鄭玄注:「張弛,以弓弩喻人也。」以拉弓一緊一鬆來譬喻人的精神、體力須在鬆緊之間調和。文武均各應有聚精會神與放輕鬆的時刻。

《楚辭.九章.悲回風》:「氾潏潏其前後兮,伴張弛之信期。」對漢水之後浪推前浪感觸,卻是隨著氾濫與枯水期之興衰時刻準時推移。

進入中古時期《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傳》:「道無常稽,與時張弛。失仁為非,得義為是。君子通變,各審所履。」這裡說的是:道是不停留的,它與四季興替更迭。仁丟失了固然錯,但義弘揚了也對。故才德出眾者懂得變通,各個清楚自己之作為。

《梁書.本紀第一》:「頃因革之令,隨事必下,而張弛之要,未臻厥宜,民瘼猶繁,廉平尚寡。」此記錄梁武帝感慨當時興利革弊,隨著事而下令,對於各案之輕重緩急,並未做到十分適當,民間的疾苦仍多,因此須廉明公正,照顧到窮困者。

從以上四例來看,「張弛」的解釋就包括:以拉弓射箭比喻文武各須緊鬆、描述河水之浪潮起落更迭、形容四季之更替變化、案件之輕重緩急,皆為引申用法。

回到佛經裡來看最早出現「張弛」的,當首推唐朝道宣撰《廣弘明集》:「知有遺教,則知有蘭若之徒。未知教有張弛,豈委三寶基業。」指梁荀濟對當時佛教之針砭,既知有佛所遺教法,則應知寺院有常住比丘眾。然不知佛法對人生之輕重緩急,豈可輕易託付傳承三寶重任。

元熙仲集《歷朝釋氏資鑑》:「釋門之表,士林之秀,詩苑之英也。游公卿大夫間,名於四海者。三十年,其議古今張弛,精貌肖否,言之從違。」謂錢塘僧道潛三十歲之際,即能議論古今之興衰,文中「張弛」作興衰義。

惟白居易撰《策林.卷二.三十四牧宰考課》:「於人有父母之道焉,於吏有君臣之道焉。所以張弛舉措由其心,威福賞罰懸於手。然後能鎮其俗,移其化也。」簡言之以父母、君臣之道為基準,留心轄區內百姓行為舉動,以罰立威信、用賞賜示福利,可移風正俗。首度將「張弛」引申作留心、注意義。

閩南語由於並無留心、留神、當心等詞,乃以「張弛」一語取代。例如:叮嚀出門要當心,就要吩咐須「張弛」,其國際音標為(diunŋ-dî);至於心不在焉、毫不留神即謂「不張弛」(bô-diunŋ-dî );另如開車途經巷子口突然衝出幼兒,令人措手不及之冷不防情況,即說「無張無弛」(bô-diunŋ-bô-d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