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傳授一個證悟的法門,這個法門叫無念法門。如何理解其內涵呢?
(接前期)
六、人我無別: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從分別人我而來的。
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傳授一個證悟的法門,這個法門叫無念法門。如何理解其內涵呢?
(接前期)
六、人我無別: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從分別人我而來的。我們常常會計較這是我的,那是你的;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由於有這種種的妄想執著,因此產生苦惱。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人我相互存在的關係,例如,這個世間上如果沒有人,只有我,誰供應我生活所需?因此人我之間應該相互助成,因為人我無別,人我是一體的。
七、道魔無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只要有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轉魔成佛。一個人罪惡不可怕,迷惑也不要緊,只要懂得轉念,就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惡為善。
八、是非無別: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分別太強烈,就有鬥爭,就有痛苦。是非,其實只是立場的差異、看法的不同罷了。我們處理是非的態度,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我們能夠不怕是非、不傳是非、不說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於智者。
九、愛瞋無別:「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愛與恨常常糾纏不清,有的時候,兩個人今天愛得難分難捨,明天卻勢如水火;有時今天恨他恨得要死,將來不一定需要他的幫忙。因此愛恨不要太強烈,何妨「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
十、世出世間無別:佛教有世間與出世間的生活。有的人太過強求出世的生活,因此顯得枯寂無趣。其實,太過執取世間的五欲六塵,固然欲壑難填;過份排拒,則不免冰冷空洞。所以,最好能將世間、出世間調和起來。
所謂「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也就是一樣在世間生活,只是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眾生的事業上。生活是在於我們處理的,我們要過超越的生活,不要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雖是在世間生活,而能不為世間所執,不為世間所迷,這就是禪宗六祖大師要我們過的一個「有無不二」,無分別、無念法門的生活。(全文完)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第一冊,〈般若品.問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