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農改場輔導農民,利用照式紅光LED燈泡光線由下往上照,可平均照射葡萄葉片及新梢。圖/台中農改場提供
葡萄電照處理提高著果,後期果粒大轉紫黑色,有較佳賣相。圖/台中農改場提供
【本報台北訊】原本夏天才嘗得到的巨峰葡萄,三月就可以嘗鮮,而且產量和品質都提升,農民的祕密武器是夜間利用溫室逆照式紅光LED照射,促進生長、提高葡萄著果率。粗估整體葡萄收益每公頃增加三十萬元,整體收益提升百分之十二。但這種高品質巨峰葡萄,只外銷日本、新加坡和香港。
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葉文彬表示,葡萄在開花生育期,比較容易遭逢低溫,用夜間電照,可確保品質和產量。台灣約有三百公頃光照巨峰葡萄,以日本市場為例,日本冬天酷寒不產葡萄,若台灣的巨峰葡萄利用逆照式紅光LED照射,不僅產量穩定,品質也很優良,用LED燈也比一般燈泡省電。
葉文彬表示,光照主要目的是在「欺騙」葡萄,因為葡萄生產季節,剛好是台灣氣候最冷的時候,生長前期在每年冬天的十二月、一月,天氣太冷,會讓葡萄生長停頓,用電照,讓葡萄認為時時都是白天,生長不停滯。
他表示,台灣從九十九年開始,嘗試用溫式電照葡萄,讓原本夏天才可產的巨峰葡萄,提前到三、四月,五月可生產,補足了日本的市場缺口,每公頃可生產二萬五千公斤葡萄。葡萄開花的時候電照,比較容易著果,近期也賣到新加坡和香港,但至今國內這類葡萄的量仍不多。
葉文彬說,若採上方電照,換燈泡不方便,農民普遍從下方電照,但有些從下方照射電照效果不穩定。一○五年起,台中場輔導葡萄農友,利用現有線路與燈座,在葡萄棚架下方,裝設逆照式紅光LED燈,光線由下往上照,可平均照射葉片及新梢。
避免環境光害 靠農民自律
台灣農作物使用夜間光照方式調整產季,已經行之有年,除了葡萄以外,還包括紅龍果、蜜棗、茭白筍、鳳梨釋迦,菊花、劍蘭等,都是這樣調整產季,控制花期。光照是否侵害到夜間其他動植物與居民的權益,荷蘭明確入法規範溫室光照必須遮光,國內沒有規範。
嘉義農業處長林良懋表示,紅龍果、茭白荀、劍蘭是在冬季短日期,利用電照促進開花、增產。葡萄使用簡易膠膜保溫加上光照,搶春季商機。他說,光照是最好的產期調節方式,推廣時應該教育農民公德心,溫室要遮光,避免影響到其他的作物、生物、鳥類,甚至人民居住的安寧。
農委會台南農改場場長王仕賢表示,站在園藝產業角度,光照可調整產期,分散市場或提升品質,同時也能分散勞力。有農民反應,在電照之下,水稻及大豆會比較晚成熟,但亮度要夠大,才會有影響。光照燈泡都會離植物較近,太遠就不夠光度,失去調控功能,很少對鄰近作物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