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但如要吸收書中的精華,還需懂得讀書的方法。圖╱陳永順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文╱郝明義
教我們如何閱讀的書很多,我自己看過印象最深,受到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台灣商務出版)。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最早的版本是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寫的。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輟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而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最後成為一代學者,還主編過一些經典叢書。
今天我們讀到的這本書的增訂版,增加了另一位作者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范多倫不但出自書香門第,本來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明星教授,後來因為參加電視益智節目太受歡迎,接受主辦單位餵題作弊,被學校解聘,轉而被艾德勒找去一起工作,並一起大幅修編增寫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應該是每個閱讀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內容很豐富,種種有關閱讀的觀念和方法,層層邏輯推演,不厭其煩地細部說明,只能自己去讀,我沒法一一說明。
但這裡可以光就其中「閱讀方法」的部分,歸納出我認為的幾個重點,給那些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當參考。
《如何閱讀一本書》談到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這本書特別強調這是四種閱讀層次。因為層次是每一個上層都包含了底下的層次。所以「檢視閱讀」包含了「基礎閱讀」的層次;「分析閱讀」包含了「檢視閱讀」和「基礎閱讀」的層次;「主題閱讀」又包含了前頭三個層次。
基礎閱讀:相當於識字階段的閱讀,指的是怎麼解決對文字的起碼理解能力,因此一般都是在小學階段就學會的。但是不要因而小看這個層次的閱讀法,因為即使是成年人還是不時會回頭用到這種閱讀法。譬如看到陌生的外國文字的時候,就需要。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掌握一本書大意的閱讀。比較像是「觀其大略」的方法。不利用這種閱讀法的人,拿到書連目錄都不看就一頭栽進去,往往在一些不值得那麼用力閱讀的書上浪費太多時間。
分析閱讀: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全書的大綱,並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他進行溝通。比較像是「熟讀精思」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怎麼把一些值得投入無限時間閱讀的書,盡可能地細嚼慢嚥。
主題閱讀:也可以稱作比較閱讀。針對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就不同作者之間的意見進行比對與辯證。或者,倒過來,能在許多不同的書籍之間讀出一個它們彼此相關聯的主題,儘管這個主題或許並不是每一本書裡都提到。
這裡頭,「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可能是我們在中學階段最常用到的。「檢視閱讀」之重要,就是在和一本書相遇的時候,如何有辦法以最經濟有效的速度來了解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分析閱讀」之重要,則在於如果讀者真正覺得一本書重要,如何可以真正讀到把這本書完全吸收,「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
歸納作者認為的「分析閱讀」的重點如下:
❶要盡快知道自己手裡拿的到底是哪一類的書,尤其如果是非小說類的話。作者說,這件事情的重要,就好像你進了教室總要先知道這是上地理課還是數學課。
❷要能夠透視一本書的架構。所以要能夠以列出大綱的方式掌握住全書的內容。
❸找出作者在這本書裡使用的關鍵詞彙,掌握他使用這些詞彙的準確意義,和他達成共識(come to the terms),掃除他有意或無意利用這些詞彙所造成的迷霧。
❹判斷作者寫這本書的宗旨,並且能公正地評斷,表達自己的同意或反對。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精采,遠不止於我在這裡說的,值得每個人一讀。
(摘自《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