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隨筆】 侘寂之無限

文/永芸 |2017.03.17
1406觀看次
字級

茶湯只此而已:

首先把水燒開,接著將茶注入,

而後適度飲之,須知全在這裡。

——日本.茶聖千利休

「侘」,日文原意有寂寞、貧窮及外表粗糙、內在完美之意,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寂」,沒有聲音、安靜之意,在《徒然草》一書中記載為年代久遠的書冊所散發出的濃味。「侘寂」,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一種安於粗相、寂靜的脫俗之境。「侘茶人」,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的人」。

最近,翻閱去年佛陀紀念館舉辦的「一期一會.日本茶道文化特展」專輯,以圖文講述日本茶道的歷史;讓我想起久遠前的東京之旅,在橫濱「三溪園」體驗正統日本茶道的喝茶經驗,也浮現近年曾看過的電影《千利休之死》,片中一幕千利休藉窗外月光倒映在落花、白雪的茶盤上,可謂「侘寂」經典之美。

日本茶道的祖師一休宗純禪師將茶道與禪結合,其精神是「一味清靜,法喜常悅」;他的弟子村田珠光倡導「謹、敬、清、寂」,回歸自然樸素,將這種茶道思想稱為「侘茶」;而集大成的千利休繼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茶道哲學思想,改為「和、敬、清、寂」,強調「茶即禪」,以擺脫世俗的執相,發揚茶道淡泊平常的真諦;他歷經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茶頭」,但人生七十,最終在豐臣秀吉「欲加之罪」下被迫切腹自殺,被日本人尊為「茶聖」。

《百丈清規》首將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之「茶事」明載:在法堂設「法鼓」和「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禪寺還設有「茶頭」執事,專司燒水煮茶,獻茶酬賓;「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每坐禪一炷香後,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僧眾談禪論道,或招待信施、同參之用;現在我們依舊奉行過年後,由住持慰勞普請全寺僧眾飲茶,稱為「普茶」。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都是禪宗接引學人的「公案」。趙州主張「任運隨緣,不涉言路」,有學僧問:「如何是趙州一句?」他說:「老僧半句也無。」關於「喫茶去」這一公案記載: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嗎?」學僧答:「曾到。」師曰:「喫茶去。」

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到。」師又曰:「喫茶去。」

後院主見之乃問:「為什麼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諾,師仍云:「喫茶去。」

我曾去過河北石家莊的柏林禪寺,看見「庭前柏子樹」,暢飲「趙州茶」,趙州禪師在不在呢?所謂「一期一會」,雖指「一生僅有的一次相會」,人生有緣,一照面即是永恆,美好可以無限寬廣地侘寂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