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五二○以來,台灣原本平靜祥和的社會被少數有心人士不斷以意識形態與社會階層對立方式蓄意挑起,造成社會的矛盾衝突升溫,觀察近一年來,每天打開新聞媒體都是政黨操弄政治意識形態的議題,從主張廢除考試院與監察院,卻補提名考試委員與監察委員;早期社會人士極力反對政府機關設立的人二部門,雖然二十多年前即廢除,如今法務部卻研擬《國家保防工作法》,讓社會老一輩的台灣人有一種又回到戒嚴時期的感覺。
國際關係最具代表性的現實主義主張,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和平、經濟、貿易、或軍事等與其他國家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過程體系。國際關係講的是一國的硬實力與軟權力,台灣在七○年代因為政治安定,中小企業能專心從事經濟活動,出口貿易曾經創造世界外匯存底第一的台灣錢淹腳目經濟奇蹟,後來由於政治內耗,自一九九○年中期開始經濟放緩,尤其台灣勞工的平均名目薪資成長率幾乎是零,扣除通貨膨脹率之後,台灣勞工的平均實質薪資是負成長,這是亞洲小龍國家所沒有的現象。
近三十多年來,台灣勞工所得沒上升,近年來全台房價卻高不可攀,許多年輕人終其一身買不起房子,加上國內企業的經濟活動長期受到每四年一次總統大選等政治不確定的干擾,選擇出走,優勢已喪失殆盡。
從現實主義來看,世界其實是無政府狀態,沒有硬實力(軍事)與軟權力(經濟),台灣手中沒有談判籌碼,在國際上又沒有邦交國力挺,台灣面積不大,四面環海,經貿外交上很容易被歐美中大國或其他東協國家邊緣化,維持兩岸和平分治的現狀,捨政治惡鬥與意識形態,政府與全民放下意識形態的對立,努力拚經濟才是台灣當前唯一的活路。
王有康(台北市/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