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與英文是所有大一新生必修課程,傳統教學流於形式與呆板、容易淪為「高四國文」、「高四英文」,台師大首先做出創新國文課,推動國文課程改革,不研讀古文,而是透過教師引導,帶學生書寫台灣的沒落產業,或推動中文電腦字型的開發、撰寫公眾募資文案等,培養學生的思辨、論述能力。
學生上完課後反應也都很不錯,有學生說,過去的課程常會質疑「物理系為何要讀古文」;台師大表示,以往學生都很排斥國文課,課程改變後學生更有興趣,教學也更有效。
基本上筆者認同台師大勇於透過改良大一國文課程,擴大「國文能力」的範疇,也打破學生和社會的藩籬,讓學生所學能與社會接軌。但是大一國文課畢竟不是選修的「通識課程」,等於完全跳脫了中國語文範疇的學習,不僅不必熟稔傳統古文,也不須親近代新文學,當四年都不與語文經典等接觸,畢業後的中文素質可想而知的低落。特別是這些可能從事國高中老師的師大畢業生,如果國文能力只是差強人意,如何勝任孩子們的導師、任課老師?
師大創新國文課已經吹起「大一國文」課程改革號角,應該值得其它大學觀摩。但如果只是遷就引起大一新生學習國文的興趣,全面脫離古文,而改以「議題導向」式的書寫為教學主軸,這只能說是增加中文運用的能力而已。當基本的中文素養闕如,矯枉過正的改革,只會累壞學有專精的中文系、國文系的老師們。
筆者認為,可以將「大一國文」朝向中文導讀的方向努力,不必集中於硬梆梆的幾篇古文詩詞,也不再統一命題考試,透過原有的大師著作做宏觀的詮釋、導覽,然後才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論述能力。
林泉利(新北市/退休國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