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一群愛海的「海青」不畏危險,六月將挑戰划獨木舟勇渡黑潮,從宜蘭縣蘇澳出發,至日本石垣島,為期一周,長達數百公里的危險旅程,只為了替鯖魚發聲。行前他們先到澎湖、綠島等島嶼訓練,培養體力與毅力,並號召百人壯行,讓愛海洋的精神在各地擴散。
冒險也不怕
只為讓大眾正視海洋
宜蘭南方澳是「鯖魚的故鄉」,但在過度捕撈之下,肥美鯖魚不再,體長五十公分變為五公分、一公斤價格從三十五元跌至六元。在地文史工作者、海洋保育人士發現這道警訊,二月中開始環台舉辦講座,一個月跑了三十六場,掀起一場海洋革命。
南方澳鯖魚年產量占全國八成,但每年二至三月迴游至南方澳外海產卵的大批鯖魚,卻被漁民捕撈上岸,生長周期被打亂、來不及繁衍下一代,導致鯖魚體型漸漸縮小。過量之下成為賤價,甚至比礦泉水還便宜,豐收的漁民笑不出來,保育人士看了心痛,「像是在消費海洋」。
鯖魚是食物鏈底層,變動之下影響上層大魚,海洋環境惡化,年年上演。從小生長在南方澳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廖大瑋和廖大慶,見證漁村的歷史興衰;看著拇指大的鯖魚,廖大瑋搖頭說,鯖魚的故鄉如今只剩「鯖魚囝仔」,格外諷刺,「鯖魚不會說話,但牠已經在用生命說給阮聽」。
兩人花十年呼籲重視鯖魚危機,在南方澳籌辦「鯖魚祭」,不是季節的「季」,而是祭典的「祭」,在海邊焚燒紙製大鯖魚,感謝這些每年「不計前嫌」把南方澳當家的貴客;但海洋警訊卻未曾傳達到大眾眼前。
須克服黑潮
如小時海上馬拉松
在南方澳推廣獨木舟體驗的教練陳嘉峰,透過地方耆老知道這件事,決定貢獻己力;他邀請環保公益講師李後璁加入,四人自許「海青」,籌組「海鯖廻家」團隊,環島在各地校園、藝文空間、咖啡館舉行小座談分享會,傳達理念,一個月辦三十六場,場場爆滿。
講座結束後,團隊將辦理小型南方澳獨木舟體驗,六月還將率百人划獨木舟及帆船分段航行至日本石垣島,預計為期一周。「希望走一趟鯖魚走過的路。」陳嘉峰表示,穿越黑潮須冒很大的險,但這能促使外界重視海洋議題。
陳嘉峰指出,最困難部分在黑潮的洋流,從花蓮到第一個與那國島,路徑長達一百五十公里,須在二十小時內划到,所以航行速度保持六節以上,和漁船一樣快,否則洋流往北帶,可能會錯過島嶼,他形容「像是跑二十四小時的馬拉松」,途中體力可能透支,只能邊划邊補充食物,喝能量飲料和塞麵包,保持均速,靠意志力苦撐。